Archive for 胡权

数字孪生体应该往左走还是往右走?

      在《数字孪生体(Digital Twin)是谁提出的?》一文中,本人详细介绍了数字孪生体的历史渊源,通过详细的书面证据,指出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AFRL,Air Force Research Laboratory)在2011年3月明确提出了数字孪生体这个概念。随之其后,一般工业企业开始采用数字孪生体这个概念,但它们显然呈现了往左走还是往右走的选择。

      对于声称首先提出(事实上没有任何证据)数字孪生体概念的Michael W. Grieves来讲,对物理设备进行建模(CAD等)是其核心价值;美国空军研究室实验室应用数字孪生体的目标是为武器装备提供运行维护数字化,这是往右走的选择。

德国HOMAG的数字孪生体应用案例

德国HOMAG的数字孪生体应用案例

      就行业应用数字孪生体的现状来看,美国通用电气(GE,General Electric)的选择是往右走,而德国西门子(Siemens)的选择是往左走。国内大部分工业互联网企业,选择的大都是往右走,包括工业4.0研究院下属翼络工业互联网(重庆)有限公司,也主要选择往右走的策略;一些高校背景的企业,或者从传统工业设计外企出来创业的企业,大都接受了工信部政策的引导,选择往左走的策略。

      为什么有两种迥然不同的选择?

      如果我们从数字孪生体的技术特点来看,就很容易理解。数字孪生体本质上是对物理世界的数字映射,如果可以实现全保真映射,那么就能实现类似阿凡达一样的效果。据工业4.0研究院观察,就人类社会目前的数字化技术水平来讲,未来100年以内也难以实现阿凡达这样的水平。

      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不可以利用数字孪生体技术。虽然不能高保真的对物理世界进行映射,但如果可以比目前简单的关键传感器部署方式更进一步,就已经能对传统的设计、生产、交付和维护等过程产生巨大的影响。

      往左走的选择的关注点是在设计过程采用数字孪生体技术。从工业4.0研究院调研大量工业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个环节是难以实现的,而且投入太大,不太符合企业的需要。企业可以通过产品设计的CAD图样,人工交给生产环节去试验,以降低投入成本。

德国大众使用的PDM、PLM和BPM

德国大众使用的PDM、PLM和BPM

      按照一些鼓吹利用数字孪生体技术实现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的企业说法来看,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当然是好事情,不过投入必然不菲。工业4.0研究院发现,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实现产品数据管理(PDM,Product Data Management)就不错了,如果要实现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大部分在短期内是不经济的。

      因此,往左走的数字孪生体选择,除了一些不计成本和代价的行业(例如航天军工),普通工业领域无需激进推行,可以等候相关技术及解决方案的成熟之后再选择。

      企业对数字孪生体的态度,除了往左走,还有往右走的选择,这个选择就是在产品交付之后的维护过程,可以采用数字孪生体来实现。通过产品的数字化建模,针对运维过程需要监控的关键指标进行分析,能够了解产品的健康情况,在可能出现故障之前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修复。

美国通用电气的数字孪生体应用模型

美国通用电气的数字孪生体应用模型

      这就是所谓基于状态的维护,有的也称为预测性维护,对于通用电气来讲,它把这种业务发展为资产性能管理(APM,Assets Performance Management),从而形成一种智能服务。当然,西门子在重点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业务,但对于资产性能管理也投入了不少精力开发和推广。

      毫无疑问,数字孪生体往右走的选择,体现了轻资产的业务创新逻辑,更适合互联网领域的创业团队介入,因为它较少涉及到复杂的生产现场,同时,数字孪生体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创新空间,也远远大于产品设计过程体现的机会。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数字孪生体的应用场景层出不穷,但目前实用的典型场景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往左走的产品数字化设计,主要体现为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二是往右走的产品使用过程的数字化,主要服务模式是基于状态的维护。

数字孪生体(Digital Twin)是谁提出的?

      工业互联网的基础模型和技术依托于数字孪生体(Digital Twin),虽然这个概念产生于军事领域,但很快得到了领先工业企业的认同,并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究,其中,美国通用电气和德国西门子最为积极。不过,由于这个概念比较新颖,同行业人士了解的不多,有必要通过追根溯源的方式做一个介绍。

      从可以找到的书面证据来看,2011年3月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AFRL,Air Force Research Laboratory)做的一次演讲,明确提到了数字孪生体,是最早的提出机构。

数字孪生体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据有限的资料显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也在同期开始关注数字孪生体,但后续对数字孪生体体系的构建贡献并不多,反而是美国国防部立刻意识到数字孪生体是颇具价值的工程工具,值得全面研发。与此同时,美国通用电气在为美国国防部提供F-35联合攻击机解决方案的时候,也发现数字孪生体是工业数字化过程中的有效工程工具,并开始利用数字孪生体去构建工业互联网体系。

      在2015年,工业4.0研究院已经对德国工业4.0有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开始发现信息物理系统(CPS,Cyber-Physical Systems)不如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IIC,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采用的数字孪生体有效,为了加深对数字孪生体的理解,工业4.0研究院启动了“数字孪生体概念及历史”(Concept and Origins of Digital Twin)的研究课题。

      与国内初步接触数字孪生体的行业人士一样,工业4.0研究院首先接触到的是美国研究教授(Research Professor)Michael W. Grieves在2014年撰写的Digital Twin: Manufacturing Excellence through Virtual Factory Replication,虽然Grieves强调这是一份白皮书,但实际上只有6页多的正文文字,总计字数约为3000英文单词。工业4.0研究院还发现,Grieves在2008年也发布了Product Specification Management (PSM): Enabling Manufacturing Quality,同样把这份正文内容只有4页多的文章称为“白皮书”(Whitepaper)。

Michael W Grieves

      在Digital Twin: Manufacturing Excellence through Virtual Factory Replication这篇文章中,Grieves明确指出,他在2003年密歇根的高管培训上提出了(was introduced)物理产品的数字等同体或数字孪生体概念。这个声明被国内一些专家认为是Grieves首先提出数字孪生体概念的证据。

      可是,在2014年发布的文章中,“追溯”自己10多年前就有此想法恐怕难以让人认同,如果还毫无书面证据称自己是概念提出者,就更难具有说服力了。

      事实上,如果我们多花一些时间去看看Grieves写的其他文章,例如,Digital Twin: Mitigating Unpredictable, Undesirable Emergent Behavior in Complex Systems,在这篇文章中,Grieves似乎不太强调自己是提出者(introducer),他开始谨慎的提出数字孪生体的概念可以追溯到(dates back)自己2002年在密歇根大学PLM中心对产业界做的一次演讲。

      虽然工业4.0研究院项目组阅读了几乎所有可以找到的数字孪生体文章、报告及演讲资料,但都没有发现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表明Grieves首先提出数字孪生体概念。即便是Grieves的友好单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提到数字孪生体的时候,也没有提及是Grieves首次提出该概念。

      对于数字孪生体概念的提出,工业4.0研究院项目组找到了一份2011年3月的演讲资料,其题目就是Condition-based Maintenance Plus Structural Integrity (CBM+SI) & the Airframe Digital Twin,演讲人是Pamela A. Kobryn和Eric J. Tuegel,他们就职于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结构力学部门(Structural Mechanics Branch)。

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应用的CBM+

      从演讲资料可以看出,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希望利用数字孪生体这个概念来解决战斗机机体(Airframe)的维护问题,这也是当时美国国防部正在进行的一个项目——基于状态的维护+(CBM+,Condition-based Maintenance Plus),而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希望实现飞机的维护可以数字化,数字孪生体被寄予达到该目的的创新工具。

      至此,对于谁首先提出数字孪生体这个概念,应该有基本的判定,目前没有任何书面证据显示Grieves提出了数字孪生体这个概念,而且,正式对外公开的资料显示,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在2011年3月提出了数字孪生体这个概念。

      在与国内外一些专家交流数字孪生体这个概念起源这个问题时,工业4.0研究院发现即便按照Grieves勉强称自己是发现数字孪生体的基本作用,也是难以得到支持的。

      一直以来,Grieves主要围绕产品生命周期(PLM,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在做一些工作,但从他各种研究成果来看,他主要强调的是通过数字化来实现可视化,这一点跟海尔强调的透明工厂如出一辙。毫无疑问,利用数字化实现管理现场的透明化,或者实现产品生命周期的透明化,是有意义的,但不是数字孪生体的全部。

      对比美国国防部利用数字孪生体的情况,它首先对应的就是基于状态的维护+(CBM+),这就是说,美国国防部把数字孪生体看成降低维护成本、提高维护效果的工具,这跟后来美国通用电气的资产性能管理(APM,Assets Performance Management)是一致的。

      由此可见,国内一些专家强调数字孪生体的仿真功能,是与其产生初期的核心价值不同的,简单把数字孪生体理解为建模、仿真甚至于CAD等,过于简单的理解数字孪生体的含义,这对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利用数字孪生体来实现工业互联网是不利的。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帮助行业人士更好理解数字孪生体的渊源、历史和价值,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

The Road Ahead to Industrie 4.0 for SME

      In 1995, Bill Gates wrote a book called THE ROAD AHEAD, which summarized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personal computing revolution and described a future profoundly changed by the arrival of a global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And it happened in the past 20 years.

      Almost 18 years later, Germany introduced Industrie 4.0,  which emerged as future project in Germany. Industrie 4.0 is the concept of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it could follow some principles such as technological/financial cycle.

      During the one-day course on Industrie 4.0, we would introduce the following key points:

  • Industrie 4.0 is a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t could lead us to a smart and networked industrial world.
  • In industrial world, it has three trends: vertical integration, end-to-end connection and horizontal ecosystem.
  • At the era of Industrie 4.0, the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systems could be transformed and even revolutionized.
  • For SMEs, the critical impact from Industrie 4.0 is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and disruption.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Industrie 4.0, we would present some case studies that have been happening in China, Germany, United States etc..

      SECTION 1: INTRODUCTION TO INDUSTRIE 4.0

      Industrie 4.0 was coined by German, and it used industrial cycle theory to define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which follows Industrie 1.0, 2.0, and 3.0.

      According to the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history and knowledge, Industrie 4.0 has 4 phases, which is Paradigm Configuration, Infrastructure Phase, Market Innovation and Market Maturity.

The Lifecycle of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For example, before e-commerce became a mature market, the government or some companies had to build the infrastructure for e-commerce to develop, such as e-payment systems and cheap logistics systems.

      China Academy of Industrie 4.0 found two key features for Industrie 4.0. One is Industrial Intelligence, which could help manufactures u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e workplace. The other is Industrial Internet, which could connect all the facilities and products in the world.

      SECTION 2: THREE TRENDS AHEAD FOR SME

      If we analyze the industrial value networks, we could find three trends- vertical integration, end-to-end connection and horizontal ecosystem.

      TREND 1: VERTICAL INTEGRATION

      The setting for vertical integration is the factory. In tomorrow’s smart factories, manufacturing structures will not be fixed and predefined. Instead, a set of IT configuration rules will be defined that can be used on a case-by-case basis to automatically build a specific structure (topology) for every situation.

Vertical Integration

      China Academy of Industrie 4.0 considered vertical integration is the foundation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other complex manufacturing systems.

      TREND 2: END-TO-END CONNECTION

      The appropriate IT systems should be deployed in order to provide end-to-end support to the entire value chain, from product development to manufacturing system engineering, production and service.

End-to-End Connection

      For the e-commerce companies or B2Cs, they could focus on end-to-end connection. Actually in China, some internet companies tried to apply C2M(Customer to Manufactory), in order to find new opportunities in e-commerce field.

      TREND 3: HORIZONTAL ECOSYSTEM

      If your company wants to disrupt the some niche market or invent some new market, horizontal ecosystem could be the choice.

Horizontal Ecosystem

      SECTION 3: OPPORTUNITIES AHEAD FOR SME

      From the observation around the world, there are two types of opportunities for SMEs.

      First of all, if the industrial world is transforming to Industrie 4.0, the physical and digital suppliers are needed. These companies that can help manufactures improve their manufacturing systems could make money.

      The second opportunity is to apply the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 the workplace and value chain(if you have control in the value chain). For example, Apple, Tesla, Xiaomi, Huawei and Haier tried to use the CPS(Cyber-Physical Systems) technologies in their own factories, and have gained a lot in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SECTION 4: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For a SME company, we suggest it to transform its business model using digital technologies, such as Digital Twin, Industrial Internet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tc..

      There are three choices on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but they are all data-oriented.

      Choice 1: Focus on the workplace

      Try to solve the workplace/factory problems, using CPS. Its goal is to transform the traditional factories to smart factories.

      Choice 2: Focus on value chain innovation

      It’s a good choice for e-commerce SME. For example, Alibaba is working on it in China. But it’s different from the pure e-commerce opportunity, and SMEs can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transform the traditional e-commerce.

      Choice 3: Focus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third opportunity is data platform or other businesses. From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e 4.0, there could be some new types of businesse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incumbents such as Siemens, GE, and others.

      * 说明:本培训课程是针对海外或需要英文授课的场景。可以联系:yuewd(#)innobase.cn

关于中国CPS发展方向及趋势的建议

      由于德国提出的工业4.0概念体系是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PS,Cyber-Physical Systems,后面统一用CPS表示),工业4.0研究院自2013年成立以来,CPS一直是研究和试验的重点。除了研究CPS概念和体系,工业4.0研究院还积极通过对美国CPS-VO开放的开源项目进行研究,对CPS希望解决的各种关键技术问题有较好的了解。

      按照工业4.0研究院重点研究方法技术成熟度水平(TRL,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CPS的核心价值体现在科学层面,而不是技术和工程,这是建议的核心内容。

      一、CPS的基本概况及发展

      在2006年,美国NSF提出了CPS的概念,并开始了10年时间的“新学科”(New Science)建设过程。根据NSF公开的资料称,美国希望通过10-20年的时间,为信息系统与物理系统融合构建一套新的学科。

      事实上,在2016年,美国科学、工程研究院发布了《美国信息物理系统教育规划报告》(A 21st Century Cyber-Physical Systems Education),同时,美国商务部下属NIST在2014年也开始推进CPS PWG相关工作,由此可见,美国认为CPS的基本体系已经形成,并开始进入应用阶段了。

      在2010年3月1日,德国工程院就启动了agendaCPS项目,并通过近2年时间的研究,发布了《信息物理系统综合研究报告》(Integrierte Forschungsagenda Cyber-Physical Systems),在这个项目中,德国首次提出了“CPS+制造业=工业4.0”的提法,从而使得2012年继续开展了工业4.0的研究,并于2013年发布了《德国工业4.0未来项目实施建议》(Umsetzungsempfehlungen für das Zukunftsprojekt Industrie 4.0)。

      总体来讲,根据工业4.0研究院的判断,虽然德国工业4.0是基于CPS来构建的,但由于德国相关研究不够系统深入,事实上,掌握CPS相关技术比较深入的,仍然是美国各个研究机构及大型企业(特别是航天军工等),这也是为什么德国企业(例如西门子、SAP等)在推广解决方案的时候,谈及CPS较少的缘故。不过,CPS对于构建工业系统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德国工业4.0平台与NIST建立了联系,希望“跟进”美国在CPS或物联网方面的研究,为此,美德两国建立了U.S.-German Workshop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 Cyber-Physical Systems (CPS)。

      二、CPS的最新进展情况

      通过过去10年时间的探索,美国学界(主要以NSF的认识为主)及企业基本上达成了一个认识,那就是CPS更大程度上是一种科学(Science),虽然在技术(Technology)和工程(Engineering)上有应用的可能,但也比较适用于较为复杂的场景——例如,航天、航空、军工、汽车等。不过,CPS作为一门新学科,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之所以说CPS在工程上比较困难,主要原因还是工程工具难以发明,或者还没有发明。

      NSF仍在继续以Cyber-Physical Systems(CPS)项目方式发放研究支持资金,其项目号为:NSF 18-538,在2018年的项目申请要求中,NSF明确指出由于人工智能的应用,给CPS带来了大量的研究机会。

      在NSF 18-538长达80页的文档中,有几个重点可以关注,供同行参考:

      1. 在第16页,NSF强调了CPS的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工程(Engineering)研究内容,做了很好的区分,建议行业人士重点关注。

      2. 由于CPS是一个跨领域的项目,NSF联合其他单位,早期就设立了CPS Virtual Organization(CPS-VO),有效的分享了各种信息,真正实现了创新生态(Innovation Ecosystem)的建设,大大促进了产学研的沟通与交流。

      3. NSF在推进CPS的时候,并没有仅仅把该项目限定到NSF 18-518,而是延展到NSF 18-513(Major Research Instrumentation Program:Instrument Acquisition or Development)、NSF 17-581(CISE Research Infrastructure)、NSF 18-520(Smart and Connected Communities)等项目,通过多个研究项目协作,实现CPS的全面发展。

      三、中国CPS发展的思路

      由于CPS涉及到科学、技术和工程,需要协调的资源和要完成的研究比较多,它在中国的发展面临三方面的挑战。

      第一,中国要发展CPS,还存在认知上的挑战。目前我国科研体系并没有把CPS作为一个主题来研究,虽然科技部有部分相关研究,甚至于在2006年美国NSF提出CPS的时候,中科院也有相关专家跟进该主题,但随着我国提出希望一步到位发展物联网,导致CPS的基础研究工作一直处于停滞地位。随着德国工业4.0把CPS作为基础技术,促使我国也开始探讨CPS的应用,由于CPS作为科学的相关知识体系没有建立,导致其普及程度和速度远远低于其他概念,例如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

      因此,要进一步推动CPS的发展,应该注意:

      1. 明确CPS的边界,特别是科学、技术和工程的边界,科学研究应该给科技部、中科院或高校来完成,而工信部相关单位应主要集中到工程及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可以涉足到部分技术问题。当然,由于三个层面的CPS并非泾渭分明,与各参与单位保持沟通和协作,颇有必要。

      2. 建设类似CPS-VO的平台,让科学研究者、技术开发者和工程设计者都可以找到一个了解认识CPS的平台,同时还可以参与相关的主题研讨会,以及与同行进行切磋的机会。

      第二,对于CPS的发展,还存在创新体制和模式的挑战。客观的讲,美国通过NSF组织科学家重点解决CPS科学原理创新的问题,各个大学及大企业的研究机构重点解决技术问题(例如Berkeley就做了一个开源的CPS项目,名为Ptolemy I/II),而美国商务部下属的NIST重点为企业应用CPS扫清了参考架构(Framework)和标准的障碍。这是美国创新体制和模式的最佳体现。

      由于美国、德国和欧盟等已经在CPS的科学和技术研究上做了大量的投入和研究,大部分研究成果都可以通过公开途径获得,目前利用这些成果的难点是缺乏专家和投入进行梳理和解读,这将导致我国在应用CPS的过程中困难重重,特别是一些装备提供企业,在利用CPS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时候,往往发现缺乏充足的资料和参考。

      建议可以依托前面提及的类似CPS-VO平台,组织行业内专家,通过翻译国外资料或组织专家团队撰写系列书籍等方式,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一些公共产品(Public Goods),这些工作也将为其它计划(诸如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提供专业的基础知识。

      第三,在工程应用层面,不管是德国的企业(例如西门子等),还是美国的企业,很少有把CPS作为解决方案来进行营销的。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跟CPS更多以科学存在颇有关系,所以,建议不宜把CPS的应用层面定位为CPS自身,可以借鉴美国企业的做法,它们主要把更容易理解的数字孪生体(Digital Twin)和数字线程(Digital Thread)作为MBSE的应用。

      德国在推进工业4.0的时候,由于其主要工业哲学是高度集成,初期也是希望利用CPS来构建其工程体系,并设计了诸如管理壳(Administration Shell)等概念,甚至于日本也模仿其方式,采取了差不多的方法来构建系统工程(Systems Engineering)的最小单元,但从主流企业实际采用的方法来看,CPS并不是特别适合构建MBSE,而是应该采取其他MBSE工具。从各企业的实践来看,数字孪生体和数字线程已经成为标配,甚至于德国企业西门子也通过这个概念重构了其解决方案。

      建议在推进CPS工程解决方案的时候,应该重点注意新概念和工具的引入,特别是诸如数字孪生体和数字线程,还有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这样才会使得CPS保持活力,同时也使得中国CPS发展与全球同步。

      四、工业4.0研究院可发挥作用

      从公开可以看到的信息资料来看,工业4.0研究院长达5年时间对CPS的跟踪研究,已经处于国内前列。在跟踪美国、德国和欧盟的CPS研究和应用方面,工业4.0研究院一方面重视相关资料的收集和翻译,例如,针对NSF、NIST和德国工程院等撰写的白皮书或报告,都有全文的翻译,涉及字数高达近百万;另外一方面,工业4.0研究院一直把原理技术验证放到重要位置,例如,对于NSF推进的CPS-VO提供的CPS相关开源项目,大都做了技术上的解读和验证,特别对于GE在IIC提供的DMC开源项目,工业4.0研究院组织人员做了较详细的剖析。

      目前,工业4.0研究院已经在重庆设立了全资公司(翼络工业互联网(重庆)有限公司),主要目标是利用CPS的研究成果,构建一套“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虽然行业内大部分把PaaS认为是工业互联网平台,但工业4.0研究院认为,整合硬件(传感和促动层)和基础设施(IaaS),应该是工业互联网一种形态,可以体现为基于CPS的“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这是等同于PC领域的虚拟硬件(例如,电脑的打印是通过驱动来实现的,驱动就是数字孪生体的一部分,而实体的数字孪生体是物理的打印机),这至少是未来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方向之一。

      以上是工业4.0研究院针对中国CPS的一些思考和研究成果,分享给行业人士,便于大家共同推进相关工作,实现中国的工业互联网和CPS创新发展。

 

金融资本与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战略

作者:胡权,工业4.0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

      在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主办、翼络工业互联网(重庆)有限公司承办的“金融资本与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研讨会”上,本人就“技术 x 资本”的运行规律进行了介绍,并对于AII 投融资协同发展提出了两项建议。

工业4.0研究院胡权院长发言

      一、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的周期论

      自260年以前工业革命发生以来,其科技创新呈现了一种周期性的特征,这也是工业1.0、2.0、3.0和4.0划分的依据。不仅如此,对于金融资本跟技术革命的关系,国务院刘鹤副总理也做了深入的分析。

      虽然一些创新应用被公众称为“技术革命”,但只有当这些技术突破中的每一个都远远超出它所源起的产业或部门的界限,扩散到广泛的领域内。对于工业来讲,“非标”解决方案不是“技术革命”,只有具有通用目的技术(GPT,General-Purpose Technologies)出现,才可以称得上严格意义上的“技术革命”。

金融资本与技术革命的发展规律

      为了推进我国工业互联网良性持续创新发展,应该重视工业互联网技术革命的规律性,同时也应意识到金融资本的基本特征和决策模式。

      二、工业互联网目前所处的阶段

      用技术成熟度水平(TRL,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的方法来判定,工业互联网目前还处于TRL 4-6的产学研阶段,达不到TRL 7-9产业化阶段,因此,任何企业难以从工业互联网的解决方案中赚到大量的利润。

      目前仍然处于构建范式和模式的阶段,选对技术路径远远比盲目投入要重要。对于工业互联网所代表的网络化趋势来讲,由于试验成本高,单纯利用自有资金进行研发,难度非常高,而且会有丧失建立规模经济优势的机会。

      总体来讲,最近3-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将毫无悬念会呈现过剩的状态,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割裂将加重,但如果引导得当,各大工业互联网平台公平参与竞争,这将促进工业互联网平台领域的集中度逐步加深,最后剩下不到5家有竞争力的平台是有可能的。

      三、推动AII投融资协同发展的建议

      根据工业4.0研究院针对资本市场强国的主题研究,建议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加强技术、人才和资本三者的创新发展。

技术、人才和资本的三大驱动力

      对于技术来讲,主要是企业进行研发投入,联盟可以提供一些指导;对于人才,可以设立“金融资本与工业互联网培训系列课程”,工业4.0研究院拥有“工业4.0大学”在线培训平台,可以协助了联盟来做相关工作;而对于资本,既可以推动“工业互联网投融资平台”,还可以在重庆进行试点。

      总而言之,中国制造面临新的技术革命,工业互联网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一方面加强技术创新方面的协作,另外一方面,加强金融资本的专业化发展和协作,也至关重要,甚至于是全球工业互联网竞争的制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