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平台生态战略和系统,目前成为了所有有理想企业追求的目标。但从工业4.0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来看,要建设强大的平台生态系统,最佳选择可能是不做标准,这一点跟国内企业的一些“常识”是背道而驰的。
本文分享工业4.0研究院对于工业4.0时代标准化战略的一些研究思考,特别是针对工业级平台生态构建所需要的技术标准,有一个不同于传统的视角解读。
通用电气的标准化战略
在工业4.0时代,制造企业有了类似微软在成立之初的一个机会——操作系统。人类社会的数字化趋势,给企业家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直接带来了平台生态和其主导者,个人电脑就是微软的幸运女神,在工业领域,也有类似的机会。
从工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来看,将来肯定会出现类似个人电脑操作系统一样的工业操作系统,但谁也无法回答准确描述这个系统,不过这不妨碍我们看看一些领先企业的看法。
美国GE最早提出了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概念,并在2015年正式推出了Predix平台,按照GE公开的资料显示,GE是期望把Predix打造为工业操作系统(Industrial Operating System,IOS)。
我们来分析一下GE打造工业操作系统的战略。跟大部分猜测相反,GE并不打算自行构建一套新的标准,而是明确不做标准。GE主导的工业互联网联盟(IIC,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公开宣称只会从目前已经存在的各种标准中选择,并向这些标准组织提出工业互联网的需求。
谈谈标准化的本质目的
标准化的唯一目的就是便于规模化,这种规模化包括了经济规模,也包括网络化所带来的规模。在传统的工业化过程中,规模化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人类社会工业革命发生的经济学原理,通过建设按照专业分工的生产线,它大大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
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家,对于专业分工的生产线并不陌生,在一些行业领域,甚至于在生产线上实现了(半)自动化,这大大加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为只有实现了流水生产线,才可以有机会通过规模经济降低价格,实现挤出竞争对手,抢占市场的目的。
因此,之所以在生产系统中设定标准,其本质目的是为了便于系统性的构建,这种系统有可能是生产线系统,包括产线级、车间级和工厂级等,也有可能是一个产业生态,产业生态之间的连接将更需要标准化的接口或协议(Protocol),互联网领域的TCP/IP协议就是为了便于在虚拟世界(信息空间)进行连接的方便。
什么时候需要标准化?
目前做标准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先根据专家的理解,设计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指导行业参与者按照这种标准来设计、制造和销售相关产品或系统;另外一种方式是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了,自然而然产生了规模化发展的需要,对于设定行业标准已经有明确的需求了。
这两种方式是最为常见的方式,而且在各自不同的领域都产生了效果,例如,电信领域的3G或4G标准,大部分都是按照第一种方式来做的。工业4.0研究院发现,之所以在一定产业集中度比较高和技术投资金额比较大的领域,处于市场领导地位的企业一般有机会也有能力设计并推行一套完整的技术及行业标准。
华为在3G以及4G时代的领先地位,也是按照一套复杂的行业运行规则来进行的,其中涉及到了诸如ITU、工信部和相关研究院等对技术标准推动有决定作用的利益相关者。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案例应该属于日本索尼,它在录像机竞争中之所以取胜,也是跟当时的标准战略实施有效不无关系。
但是,正如工业4.0研究院最新研究所揭示的那样,这些耳濡目染的案例只揭示了标准战略的一部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级的网络化和智能化需要,可能不需要某个企业推行的行业标准,而是做事实性的平台生态标准。
不做标准的标准化战略
对于期望构建面向未来工业平台生态的企业来讲,建立一个良性的新工业价值生态,是其核心目标。通过参与制定行业标准构建制高点,有可能是一个伪命题,当然,这个命题是否成为伪命题,其根本要点是看这个企业有没有能力实现“Standards Strategy without Standards”(没有标准的标准化战略)。
对于一个新产业来讲,需求并没有成为规模,自然也就无从谈起规模化经济效应,因此谁也无法获得规模经济为基础的竞争优势。但是,这不意味着企业可以不做任何工作,企业战略制定者可以考虑以推进平台生态创新能力为标准的标准化战略,通过自主的选择一些已经指定的各种行业标准,融合到自己的平台生态中去,加强其创新速度和质量。
这样的好处不言而喻,由于选择不推行自己的技术标准,就有可能跟其他推行技术标准的企业或组织形成差异化,反而有了更广阔的合作空间,同时,不用花费投资及金钱到所谓技术制高点上,也可以有更多竞争资源投入到平台生态的其他方面。
总结
工业4.0研究院一直奉行不做标准的标准化战略,通过不参与工业4.0及智能制造相关技术标准,我们可以集中精力推行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把更多有价值的思想和技术开放给同行业企业。
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行业标准肯定还是需要的,这仍然需要一些标准化组织作出努力,如果从企业战略角度来看,是不是参与标准的制定,或者把自己企业的标准推到国家标准层面上去,都是值得企业家再三思考的关键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