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商业模式

工业4.0研究院院长胡权参与中国科协开源生态研讨

      2020年8月11日,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第八期“风向标——中国创新创业先锋论坛”在京举办。论坛主题是“中小微科技企业数字化赋能”,围绕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本土开源生态建设和产业链布局、链接产学研创新要素、打造数字产业生态、促进数字产业集聚发展等议题,探讨建设开源创新生态,助力企业转型发展的技术路径,探索构建区域技术创新合作网络。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吕昭平同志出席论坛并致辞。

      吕昭平指出开源已经成为全球信息产业的创新源泉,开源生态是孕育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器”,是活跃技术服务、促进技术交易的重点领域,是构建国际竞争优势的制高点。科技企业要学会利用开源生态促进技术创新,要通过机制及组织模式的创新,提升生产和交换效率,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网络和区域合作生态,为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提供新动力。希望企业借力“科创中国”平台,打通不同层级与不同行业的数据壁垒,降低技术交易成本,畅通创新要素流通,提升产业整体运行效率,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中国科协年会开源社区论坛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张进华、南开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刚、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王欢和工业4.0研究院院长胡权等相关专家,中关村软件园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金辉、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销售平台总经理任强、京东数字科技集团技术产品部区块链总监翟欣磊等企业界相关负责人,河北省保定市常务副市长李国勇、天津市科协副主席张丽珠、滨海新区科协党组书记窦克忠等论坛联合承办单位负责人到会讨论。

      中国科协办公厅、学会学术部、科学技术传播中心等机关部门和直属单位负责人,京津冀和山东青岛的科技界、产经界、创投界代表共40余人参加论坛。

 

资本市场强国研究课题(公开)

      为了推动工业4.0研究院相关工作的深化,特拟定“资本市场强国”重点课题,结合到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的长周期理论,通过研究“中国经济50人论坛”、德国Neuer Markt、工业互联网战略和工业互联网投融资平台等主题,深刻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在2018年期间,工业4.0研究院主要完成以下四项工作:

      一、研究国务院副总理刘鹤的经济学思想,结合“中国经济百人会”相关资料及发言,解读中国经济、金融及技术等方面的政策及趋势。

      重点解读刘鹤主编的《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一书。

      重点研读卡萝塔.佩蕾丝(Carlota Perez)撰写的《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时代的动力学》(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and Financial Capital:The Dynamics of Bubbles and Golden Ages)。

      预测中国经济金融政策走势,提出中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推进方式和方法。

      二、以德国Neuer Markt经验与教训为研究主题,对协调市场经济(CME,Coordinated Market Economies)的运行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对比自有市场经济(LME,Liberal Market Economies),深化对资本市场强国的认识。

      兼顾分析EASDAQ、AIM(英国)、Nouveau Marche(法国)、SWX、EURO.NM Belgium、Nuovo Mercato等,主要目标是为了对比德国Neuer Markt的运行经验。

      三、研究人才、技术和资本三位一体的企业经营模式,特别是围绕工业互联网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四新)的经营战略设计。

      针对重点区域(北京、雄安新区、重庆、上海)进行相关设计。

      四、工业互联网投融资平台的专题研究。

      结合到资本市场强国战略推进的需要,分析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战略,形成可以落地实施的解决方案,重点解决金融资本推进技术革命的定位及方式等难点问题。

      对于以上课题的研究,主要参考资料都会发布在工业4.0创新平台(部分内容只对项目组成员开放,但大部分内容是公开的),对于一些重要的资料,工业4.0研究院会进行全文翻译,独立研究者可以注意关注工业4.0创新平台发布的相关内容,可以通过留言等方式跟工业4.0研究院的研究团队进行互动。

      以上研究内容可以接受企业或政府委托,也可以与相关研究机构进行项目合作,欢迎联系:huquan(#)innobase.cn

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蓄势待发

      2013年美国通用电气提出工业互联网概念,并联合AT&T、思科、英特尔和IBM组建工业互联网联盟(IIC,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通用电气于2015年推出工业互联网平台Predix,西门子在2016年发布MindSphere和Sinalytics,国内诸多力量也借势推出了类似平台,这宣告全球新一轮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竞争的开始。

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运营企业

      从工业4.0研究院梳理的情况来看,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的企业参与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的竞争:一类是传统的制造企业,诸如航天科工、三一集团、红领集团以及海尔电器等,它们跟通用电气和西门子的情况比较类似,都是在行业纵深解决方案已经有了积累;另外一类是全新的参与者,它们的背景一般都比较复杂,在行业领域积累较少,但也没有前者所面临的各种负担。

      航天云网:国家级代表

      客观的讲,航天科工是跟通用电气最为接近的企业,因为不管是从规模还是产品形态,都是最吻合的企业,这也是航天科工集团最终推出了航天云网的基本理由。航天云网定位于“航天科工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其目的也就是成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代表。

航天云网平台的整体技术架构

      航天云网是按照李伯虎院士多年来研究的云制造思路来启动的,虽然实际运行者在此基础上做了较大的改进,但核心思路是比较明确的。一方面航天云网强推三哑改造,期望采集大量的数据到工业云平台上,另外一方面,航天云网还充分借助互联网+等理念带来的产业链整合趋势,加强了供应链的信息化管理能力提升。

      在航天云网对外公开演讲资料中显示,三哑改造主要涉及到哑设备、哑岗位和哑企业,其本质上还是两化融合的问题。要改进中国制造业过去三十多年累积的技术、流程和管理等问题,其复杂度可想而知,但航天云网把其平台的使命定位于“国家制造业主权之争”,必须成功决心很大。

      对于三朵云平台,航天云网计划在2016年实现50万户上线,跟通用电气把平台工业应用的规模最为生态竞争力相比,似乎双方的平台战略思路也不完全相同。

      酷特智能:红领的转型

      红领作为中国制造企业的一个缩影,体现了中国传统低端制造领域的竞争优势。从人类社会工业化以来,纺织和服装就成为了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行业,其后虽然发生了多次工业革命,但基本上对服装行业的变革并不大,其根本原因是服装行业的时尚特性,生产制造环节在产业链上的话语权并不大。

青岛红领的魔幻工厂大巴车

      这也是红领创始人张代理过去十多年一直纠结于心的挑战,随着国内互联网蓬勃发展带来的刺激,大大改变了红领公司的认识,如何利用互联网工具,改变服装行业的业态,成为红领公司的一个转折点。

      按照后来投资红领新设酷特智能公司的复星国际财报中提及,酷特智能是被认为传统行业互联网化的一个代表,这也是在发展初期红领联合同城的海尔发起互联网工业联盟的根本动机。

      可惜的是,从目前可以看到的公开资料来看,红领或酷特智能一直没有发布通用目的的平台,目前看得到的是完全个性化的魔幻工厂平台,其主要目的是为需要定制西服的消费者提供C2M服务,但这样的平台要推广到其他行业,需要做大量非标工作的,这也是同行并不完全赞同红领做法的原因之一。

      树根互联:梁稳根的希望

      三一重工作为民营企业中的领先者,在工程机械领域打下了一片天地。据媒体报道称,三一重工的创始人梁稳根每年都会到德国去好几趟,其目的就是想学习德国机械企业的先进经验。事实上,三一重工也一直在进行技术革新,其中,18号厂房就是重金打造的示范智能工厂。

三一集团树根互联公司推介会

      随之而来的金融危机以及工程机械行业激烈的价格战直接导致了新建18号厂房难以发挥效用,但是,认定了先进制造发展方向的梁稳根继续探索非工程机械产品的数字化装备领域,通用电气所推出的工业互联网得到了负责三一集团信息化工作的贺东东认同,并在梁稳根其子梁在中工业金融板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2016年底孵化了一年多的树根互联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拉开了序幕,贺东东担任了新成立的树根互联公司总经理。据树根互联官方网站介绍,新设公司定位为最接地气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其雄心是贯穿端到端的全产业链环节,显然比通用电气要更为大胆。

      INNO DIGITAL:创新驱动

      中国制造业多年来发展经验显示,要紧密结合到需求端的实际需求来提供服务,才可能有发展空间。这样的经验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都是有效的,并被专家和企业家们奉为圭皋。

INNO DIGITAL开放平台运行思路

      中国制造长期以来的低成本优势主要来自人口红利,这在发展初期是适用的,毕竟“有”远远超过精细的需求满足,先想法设法把产品制造出来,并且以最低价格发布到市场上去,远远比投入资金做差异化创新要划算。但是,这也直接导致了同质化低水平的竞争,所有参与者都不愿意资金和资源做基础研发或创新,这加剧了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困难。

      工业4.0研究院在2013年成立之初就发现了这个问题,通过精心设计,在成立之后的三年多时间,一直在基础技术和原理上投入大量资源,寻找可以跟中国现有制造企业不同的差异化要素,最后选择了真正开放的技术架构和开源项目驱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总结

      在消费互联网已经发展了近二十年的今天,工业互联网呼之欲出,毫无疑问,工业互联网平台所带来的想象空间,给不少追求高远的创新者带来了新的机遇。曝光度高否与最后成功者并不能画上等号,甚至于较早进入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先驱者,往往只会成为先烈,但能够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参与者,也许才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参与者心中的梦想。

不做标准的标准化战略构想及实践

      对于平台生态战略和系统,目前成为了所有有理想企业追求的目标。但从工业4.0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来看,要建设强大的平台生态系统,最佳选择可能是不做标准,这一点跟国内企业的一些“常识”是背道而驰的。

      本文分享工业4.0研究院对于工业4.0时代标准化战略的一些研究思考,特别是针对工业级平台生态构建所需要的技术标准,有一个不同于传统的视角解读。

      通用电气的标准化战略

      在工业4.0时代,制造企业有了类似微软在成立之初的一个机会——操作系统。人类社会的数字化趋势,给企业家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直接带来了平台生态和其主导者,个人电脑就是微软的幸运女神,在工业领域,也有类似的机会。

工业互联网联盟的标准战略

      从工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来看,将来肯定会出现类似个人电脑操作系统一样的工业操作系统,但谁也无法回答准确描述这个系统,不过这不妨碍我们看看一些领先企业的看法。

     美国GE最早提出了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概念,并在2015年正式推出了Predix平台,按照GE公开的资料显示,GE是期望把Predix打造为工业操作系统(Industrial Operating System,IOS)。

      我们来分析一下GE打造工业操作系统的战略。跟大部分猜测相反,GE并不打算自行构建一套新的标准,而是明确不做标准。GE主导的工业互联网联盟(IIC,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公开宣称只会从目前已经存在的各种标准中选择,并向这些标准组织提出工业互联网的需求。

      谈谈标准化的本质目的

      标准化的唯一目的就是便于规模化,这种规模化包括了经济规模,也包括网络化所带来的规模。在传统的工业化过程中,规模化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人类社会工业革命发生的经济学原理,通过建设按照专业分工的生产线,它大大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

      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家,对于专业分工的生产线并不陌生,在一些行业领域,甚至于在生产线上实现了(半)自动化,这大大加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为只有实现了流水生产线,才可以有机会通过规模经济降低价格,实现挤出竞争对手,抢占市场的目的。

物联网标准组织的竞争图景

      因此,之所以在生产系统中设定标准,其本质目的是为了便于系统性的构建,这种系统有可能是生产线系统,包括产线级、车间级和工厂级等,也有可能是一个产业生态,产业生态之间的连接将更需要标准化的接口或协议(Protocol),互联网领域的TCP/IP协议就是为了便于在虚拟世界(信息空间)进行连接的方便。

      什么时候需要标准化?

      目前做标准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先根据专家的理解,设计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指导行业参与者按照这种标准来设计、制造和销售相关产品或系统;另外一种方式是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了,自然而然产生了规模化发展的需要,对于设定行业标准已经有明确的需求了。

      这两种方式是最为常见的方式,而且在各自不同的领域都产生了效果,例如,电信领域的3G或4G标准,大部分都是按照第一种方式来做的。工业4.0研究院发现,之所以在一定产业集中度比较高和技术投资金额比较大的领域,处于市场领导地位的企业一般有机会也有能力设计并推行一套完整的技术及行业标准。

      华为在3G以及4G时代的领先地位,也是按照一套复杂的行业运行规则来进行的,其中涉及到了诸如ITU、工信部和相关研究院等对技术标准推动有决定作用的利益相关者。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案例应该属于日本索尼,它在录像机竞争中之所以取胜,也是跟当时的标准战略实施有效不无关系。

      但是,正如工业4.0研究院最新研究所揭示的那样,这些耳濡目染的案例只揭示了标准战略的一部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级的网络化和智能化需要,可能不需要某个企业推行的行业标准,而是做事实性的平台生态标准。

      不做标准的标准化战略

      对于期望构建面向未来工业平台生态的企业来讲,建立一个良性的新工业价值生态,是其核心目标。通过参与制定行业标准构建制高点,有可能是一个伪命题,当然,这个命题是否成为伪命题,其根本要点是看这个企业有没有能力实现“Standards Strategy without Standards”(没有标准的标准化战略)。

      对于一个新产业来讲,需求并没有成为规模,自然也就无从谈起规模化经济效应,因此谁也无法获得规模经济为基础的竞争优势。但是,这不意味着企业可以不做任何工作,企业战略制定者可以考虑以推进平台生态创新能力为标准的标准化战略,通过自主的选择一些已经指定的各种行业标准,融合到自己的平台生态中去,加强其创新速度和质量。

      这样的好处不言而喻,由于选择不推行自己的技术标准,就有可能跟其他推行技术标准的企业或组织形成差异化,反而有了更广阔的合作空间,同时,不用花费投资及金钱到所谓技术制高点上,也可以有更多竞争资源投入到平台生态的其他方面。

      总结

      工业4.0研究院一直奉行不做标准的标准化战略,通过不参与工业4.0及智能制造相关技术标准,我们可以集中精力推行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把更多有价值的思想和技术开放给同行业企业。

      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行业标准肯定还是需要的,这仍然需要一些标准化组织作出努力,如果从企业战略角度来看,是不是参与标准的制定,或者把自己企业的标准推到国家标准层面上去,都是值得企业家再三思考的关键决策。

从范式的构建谈C2B与工业4.0

  最近几年时间,国内外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概念,例如信息经济、智能制造、两化深度融合、C2B、工业4.0及工业互联网等,从范式的角度来看,这些概念本质上是为了构建非常规科学的新范式。工业4.0研究院认为,有必要从新范式构建的角度去认识诸如C2B和工业4.0概念及体系。

  笔者主要谈三个观点:一是目前中国国内的概念比较混杂,主要是专家学者以及官员没有主动意识到这是范式构建的问题;二是阿里巴巴主推的C2B范式是有世界观的,它是代表互联网企业的利益;三是德国主推的工业4.0概念和体系,主要是代表装备制造企业的利益。

  第一,国内业界持有多种概念,而大家往往对这些概念缺乏深入的认识,或者一些概念根本没有专家学者去完善及发展。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一方面是有些概念没有存在的必要,另外一方面是专家学者自觉或不自觉的忽略新概念是在构建新范式。

  按照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阐述,新技术革命时期会产生一系列的新概念或范式。库恩认为,范式是指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的集合。

  国内出现的信息经济(不是信息经济学)、智能制造、两化深度融合、C2B、产业互联网等赋予中国特色的概念,大都缺乏主导这些概念的创始人。例如,迄今为止,我们也不清楚前面提及这些概念的提出者。就工业4.0研究院了解的来看,信息经济主要是工信部信息化与软件服务司副司长安筱鹏通过中国信息化百人会在不断完善相关理论,智能制造和两化深度融合两个概念几乎没有任何官方或非官方的专家学者出来认领创始人,C2B是由阿里巴巴的曾鸣和宋斐在《商业评论》2012年1月号发布的《C2B:互联网时代的新商业模式》专门提出的(有读者反馈2006年曾有复旦大学陈健在《中国服装业创新商业模式的研究》中提出了C2B概念,参考:http://www.innovation4.cn/library/r738),产业互联网主要是一些电信企业(包括华为和亚信等)关注。

  我们对这些概念不做具体评价,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些概念一经提出,很少有专家或机构去不断完善发展,工业4.0研究院可以观察到的比较有成效的概念恐怕只有C2B,主导概念完善和发展的阿里研究院自然有商业利益在里面。

  第二,作为阿里巴巴的研究机构,阿里研究院担负完善相关理论的职责,阿里巴巴一直提生态系统构建的思路,C2B自然要打造为一个承载生态系统的概念。事实上,C2B的确发展为一个较为完善的生态构想。

  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明确指出,范式是有世界观的。阿里研究院主导的C2B概念拥有有利于阿里巴巴利益的世界观,从概念表达的对未来生态的构想来看,互联网平台仍然是未来生态的主导者,如同现在存在的B2C平台阿里巴巴和C2C平台淘宝网一样。

  国内大量企业家期望成为成功的马云或阿里巴巴,大部分缺乏构建一个全新范式的能力,追随阿里巴巴提出的C2B范式,是一个最简单的选择。从C2B传达的含义来看,阿里巴巴强调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价值,这是其世界观和价值观决定的。

  不过有趣的是,商业是动态发展的,少数企业不会简单的追随C2B的概念,他们可能会创新模式,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第三,对于产生大量科学家的德国,他们一向不缺乏严谨的科学素养,在构建未来工业所需要的理论体系方面,我们不应该怀疑他们有能力构建一个完备的范式,工业4.0就是他们的最新成果。

  与C2B类似,工业4.0从诞生之日起,就作为一个范式具有了世界观,它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德国制造业的未来”(需要了解详细内容的,请参考工业4.0研究院翻译自德文版的《德国工业4.0未来项目实施建议》,http://www.innovation4.cn/library/r698),同时,德国工业4.0工作小组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双领先策略,领先的供应商和领先的市场都是针对装备服务来的,这就是德国工业4.0概念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可惜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忽略了德国工业4.0本质上的含义,特别是没有区分一般制造和装备制造之间的差异,更没有认识到德国工业4.0概念和体系已经完成了其范式的构建。

  按照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范式概念的解释,德国工业4.0概念已经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有共同体,主要是德国制造,二是有了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

  为了推进德国工业4.0的共同体,最近德国工业4.0平台还与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它一直在跟中国相关部委及研究院进行交流(其中包括工业4.0研究院)。对于德国工业4.0所代表的共享信仰、价值和技术等,德国工业4.0平台在2015年推出的《工业4.0研发课题白皮书》(可以参考工业4.0研究院翻译发布的中文版, http://www.innovation4.cn/library/r699),明确了一个范式所需要的各种标准及技术架构,奠定了工业4.0继续演进的基础。

  综合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制造在新技术革命时期,应该重视核心范式的选择,不应该把大量精力放到多种范式的构建,这不利于正确引导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当然,在构建范式的时候,应该让更具有生命力的范式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制造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