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2015年2月17日

工业4.0竞争的焦点是市场定价权

     这是基于本人在机械工业出版社、《清华管理评论》和智造大讲堂联合举办的“工业4.0高峰论坛”上的发言,补充一些资料重新撰写的一篇文章,请大家批评指正。

     在题为《工业4.0时代的竞争战略》的演讲中,我明确提出了三个要点,第一,工业4.0的本质是德国产业界期望重新找到制造业的市场定价权;第二,制造企业主要关注两个成本,一个是生产成本,一个是交易成本(经济学意义上);第三,移动互联网初期融合的领域是消费市场,我们叫做手机应用,但目前移动互联网开始进入生产领域,大家可以称为工业4.0。

工业4.0研究院院长胡权谈工业4.0时代

     工业4.0时代的价值创造

     笔者在学习哈佛商学院课程时,印象最深刻的是哈佛商学院一直把价值创造放到所有商业问题的起点,这样就让我们在分析商业问题的把握到其核心。因此,对于工业4.0时代的商业及产业问题,也许也应该从价值创造开始去思考。

工业4.0时代的市场定价权

     按照经济学的研究思考方法,制造企业有两个成本,分别是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对于大家比较熟悉的生产成本,生产制造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很清楚。一般情况下,企业通过购买生产资料,然后实现生产制造,再把它销售出去,在整个价值链活动过程中,产品的销售价格和生产成本会产生了价格差,其大小就是企业在市场中地位的体现,因此生产成本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企业还有另外一个成本,那就是交易成本,有一门学科《交易成本经济学》就是谈这个问题的。交易成本实际上包括内部和外部两种。以企业边界来看交易成本,在企业内部发生的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那就是内部交易成本;如果企业与其他公司进行交易,这种交易产生的成本就是外部交易成本。当内部交易成本比较高的时候,我们会通过外包来降低成本,例如小米等手机企业,它们自己不生产制造手机,它会让外部的公司帮他制造,原因在于他自己要搭建这个团队后,并通过建设工厂来做这个事情,成本是非常高的。

     德国提出的工业4.0概念,本质上是把互联网加到智能制造上去了,也就是所谓网络型的制造企业。我们可以用经济学的交易成本来解释工业4.0的概念,如果企业在组织生产的时候,可以形成制造网络,这是一种新的产业形态。

     工业4.0时代的竞争焦点

     从价值创造上来讲,每一个企业从各个环节都希望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且还希望把这个价值放到自己的口袋里面来,这样自然就会产生竞争。如果从竞争的角度去看工业4.0,我们就可以获得非常清晰的认识,德国之所以要提出工业4.0,本质上是为了应对来自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带来的价格压力,这一点在德国工业4.0工作组的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出。

三一集团通过数字化工厂实践工业4.0

     大家知道,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围绕价值创造开展的。从生产制造型企业的价值创造来看,工业4.0的核心价值更多体现为成本、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改善,这些概念可以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导地位。我们看到小米、三一重工、华为等企业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来看,也就是这些企业获得了一定的定价权。

     德国提出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Cyber-Physical Systems),本质上就是通过信息化方式或者工业4.0方式,整体提升企业集团或者产业集团的竞争优势。德国提出的工业4.0概念,核心是信息物理融合系统,这对于德国的工业产业链的信息化水平提升很大,从一个国家来讲体现为国家竞争优势,对产业来讲就是产业竞争优势了。

     如果用工业4.0的概念来解读小米案例,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在互联网领域,小米的创新被称为互联网思维,本质上是通过互联网渠道代替传统的实体渠道或者多级的销售渠道。从工业4.0的概念来理解,小米在手机生产制造的多个产业环节中实现了价值优化,它主要改造的是销售这部分价值链环节,小米这种工业4.0思维是能够降低成本的,这促使小米在智能手机领域实现了新的定价权,因此它在市场中获得了竞争优势。

    中国企业的工业4.0战略定位

     本人曾经给《清华管理评论》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新竞争优势: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设计》,这篇文章是解读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驱动力和基本商业模式的。在这篇近一万字的文章中,本人提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两个驱动力:一个叫做融合,另外一个叫做开放。对于工业4.0时代来讲,这两个驱动力仍然是适用的。

基于融合与开放的商业模式

     以企业边界来看,如果我的价值创造不仅仅限于企业内部,部分价值创造跨越到了产业价值链的其他企业,这就是“融合”的场景,一些媒体把这种情况称为“跨界”,我自己倾向于用“融合”的概念,因为“融合”更体现“你来我往”之意,跨界似乎有侵略的意味。对于第二个驱动力——开放就容易理解了,不过开放似乎在美国比较多一点,特别在硅谷那边。

     对中国的企业来说,目前不太容易掌握到开放的方式,怎么开放还能赚钱?像腾讯、阿里巴巴以及百度这些公司也在尝试。工业制造型企业做开放比较困难,实施开放策略的企业需要把自己产业链条上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分享给产业链的其他合作伙伴,因此,融合、开放本身导致了整个产业链的演变。

     最近刚从一家超过一百年历史的制造企业那里回来,我们是去给这家百年企业做信息化战略规划。在跟这家企业的总经理及领导班子沟通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们,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讲,选择什么概念不是最重要的,不管是两化融合还是工业4.0,只要可以给企业带来价值,他们都是欢迎的。从企业的经营来看,特别是在国内的市场争夺上,同行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他们在国际市场上也存在这样的状况。这家企业的总经理强调,制造企业的主要挑战是压缩成本,中国制造企业生产制造工艺还很难做到差异化,因此只能在中低端制造领域进行竞争,这才是我们工业企业所面临的现状。

     对于工业4.0的战略路径来讲,它主要体现为从生产型制造转化成为服务型制造的过程。我们很容易理解,现在可以利用一些新技术(例如感应器等),为客户工程提供一些增值服务。例如,对于提供桥梁建设的企业,以往只能通过定期查勘才可以判定这个桥梁的钢结构是不是老化了,需不需要进行更新或者加固,但现在你可以通过工业4.0的技术,例如在生产制造的时候,就加上一些感应器,这个制造企业就可以在工厂监控这个桥梁的使用情况,是不是需要派人去维修。美国GE公司为飞机提供零部件的时候,就可以在全球跟踪其零部件的使用情况,如果有潜在风险,是可以提前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这些案例都显示以生产型制造转向服务型制造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看看三一集团是如何介入工业4.0的。早在2007年,三一集团总裁唐修国就关注到了数字化工厂的概念,2009年,三一集团首先在起重机事业部引入数字化工厂进行新产业园规划,并获得成功。通过数字化工厂的成功应用,起重机二期基建周期相对于一期缩短了50%、降低设备投资4000余万元、降低基建成本100多万元、厂房设备空间占用率提升了14%、物料库存占用率降低了11%、大件物流路线缩短了15%、仓库日配送减少570多次。据三一集团总裁唐修国自己透露,当三一集团了解到德国明确提出工业4.0概念之后,三一集团也随即跟进工业4.0相关技术,并在前几个月聘请全球知名的咨询公司,为三一重工做全面的流程型企业改造,提升企业的工业化及信息化水平,为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展望和建议

      总的来讲,本人对工业4.0持有明确的观点,一是建议对工业4.0的概念应该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和应用,不应该只简单从技术角度去认识,还应该结合到经济学的视角,例如经济学中的概念市场定价权;第二是企业在具体落实工业4.0相关技术时,应该考虑到企业的战略定位、组织架构、管理体系以及企业文化,甚至于还应该借鉴德国政府及相关机构的经验,它们通过网络制造业大学等在线教育努力传播其理念和技能,真正让工业4.0落地。

     (本文基于工业4.0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胡权2014年12月20日在《工业4.0高峰论坛——新常态与中国工业变革之路》的主题演讲补充修订,转载请注明来源:工业4.0研究院)

基于CPS技术的工业4.0智能工厂

     在德国工业4.0工作组推荐的一个智能工厂示范点,人们可以看到一个类似科幻的生产制造场景,未来的工人不再是目前大家心目中的身着蓝色工衣,手持各种机械工具的形象,他们如同Google公司一些科技达人,穿着T恤,听着音乐就可以把手头上的生产制造工作完成了。能够实现以上场景的未来制造业,可以基于CPS的不断演进,将在工业4.0体系中得以实现。

未来的智能工厂和工人

图例:未来的智能工厂和工人

     威廉.拉佐尼克在《车间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明确指出了工业制造中车间的重要性,在工厂的现代管理体系中,工厂的现场管理也是重要的部分。因此,本节结合工厂的演变,解读CPS在未来制造业的重要地位。

     对于CPS和智能工厂,目前似乎存在很多混淆视听的说法,一方面学术界为了凸显CPS的价值,认为CPS可以利用到所有场景下去,另外一方面一些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的供应商,认为智能工厂的解决方案就是CPS的解决方案。以上两种看法都有问题,前者忽视了智能工厂还有其他非CPS系统的存在,后者则缩小了CPS可以帮助制造企业解决问题的范围。

     我们可以看一个基于CPS的智能工厂示意图,在图中,工厂的CPS占据了一半的面积,但在CPS之外,还有诸如MES、CAD、ERP和PLM等应用系统,严格意义上讲,这些系统不属于CPS的一部分,它们是较为独立的一些系统体系。如果非要把系统包含为一体,或许工业4.0技术体系中的智能工厂才是最好的概念。

基于CPS的智能工厂示意图

图例:基于CPS的智能工厂示意图

     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大的成就,工厂是其中一个创造,由于有了工厂的存在,才有了工人的产生,生产制造才作为一种产业开始显现,工业革命才第一次有了核心的地方去不断创新,不断提升生产力,一次又一次的提升人类的生产效率。试想如果没有工厂的存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流水线、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数控设备等,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难以在工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也难以在人类生活中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就谈不上什么工业革命了。

     在工业4.0体系中,传统的工厂将因为应用CPS等技术,成为了智能工厂,这将促使工厂内的生产力大大提升,其生产的柔性也将大大提高,一条生产线可以实现更多的产品型号的生产,从而最终实现大规模个性化生产的目的。因此,CPS在工厂的应用是智能工厂的一部分。

     当然,在制造企业的研发、制造、运营和营销等多个环节中,CPS仍然大有所为,例如,CPS还可以利用到供应链的管理中,通过原材料工厂的CPS应用,并跟工厂的CPS系统连接起来,可以实现网络化CPS系统,这就为智能产品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对于产品来讲,其初期的形态是原材料,原材料被工厂采购回来之后,根据将来加工制造的需要,分别要进入不同的生产工厂或流水线,生产制造管理系统将根据生产计划安排,让工人或者物料系统把这些生产资料运送到具体的位置。传统的工厂一般是通过工人根据标签进行判断,安排这些生产资料进入相应的生产线去的,这种场景我们很容易在一家汽车生产车间看到。不过,在未来基于CPS的生产制造中,生产资料在进入生产体系之前就赋予了CPS能力,它一个具有智能的生产资料,它会进行自我描述,可以跟同样赋予了CPS能力的生产线进行对话,生产线可以根据对话的结果,智能化的安排相关生产制造计划。

基于RFID等技术的生产流水线

图例:基于RFID等技术的生产流水线

     按照德国工业4.0体系所设想,智能产品将集成有动态数字存储器、感知和通信能力,承载着在其整个供应链和生命周期中所需的各种必需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智能产品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 智能产品是信息的载体,智能产品产品在整个完整的供应链和生命周期中都一直带有自身信息;
  • 智能产品是一个AGENT(中文可以翻译为代理,人工智能术语),智能产品将会影响其所在环境;
  • 智能产品具有自我监测能力,产品会对其自身状态和环境进行监测。

     对于智能产品的第一个特征来讲,拥有自我识别和描述的信息,是一个基本要求,同时还可以包含大量的生产或销售信息,当然,这些信息可以在生产过程中附加上去。例如,对于一个在生产制造流程中的智能产品来讲,智能产品自己可以对自己进行描述,例如,“我将在2015年2月10日生产,2015年2月14日出厂,并要求运送到清华大学东门。”

     在智能产品进入生产制造流程中的时候,该产品还会作为一个代理,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感知和产生影响,例如,在生产线上的智能产品可以对智能生产线发出指令,“请握紧我的左边把柄。”

     智能产品还可以对自己不断进行监测,并根据自身状态和环境做出恰当的反应,例如,已经被某智能生产线加工了10多分钟的智能产品,可能会发出指令,“我已经被加工10分钟,请把我传送到下一个生产线环节。”

     以上描绘的智能产品具有的三个特征,是CPS赋予产品的功能,这也是CPS应用所产生的价值。在生产制造领域采用CPS,将给产品赋予大量的智能,结合到智能工厂拥有的智能设备、智能流水线和智能管理设备等,智能产品将跟他们产生大量的交互,从而使得智能产品在智能工厂实现所谓智能制造,这就是未来制造业的图景。

纵向集成的主要结果是提升效率

     与工业4.0计划的横向集成和端到端集成不同,纵向集成是针对企业边界内的各种IT系统集成来讲的,企业可以自行通过各个层次的IT系统集成,实现企业内部的效率提升,从而实现竞争优势。一般来讲,我们可以把企业的IT系统按照从高到低分为管理系统、运营系统、制造系统、基础设施等,如果可以实现这些系统的纵向集成,自然可以提升企业效率,同时还可以提升企业生产的灵活性。

纵向集成的技术体系架构示例

图例:纵向集成的技术体系架构示例

     目前大部分企业的管理系统难以跟制造系统集成,主要原因是制造系统的技术性偏强,相关数据需要经过管理人员筛选和优化才可以进入管理系统,这样管理人员才可以看得懂相关数据。例如,MES、ERP等系统的大部分数据,直接给管理人员是看不太懂的,或者难以明白工厂现场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

     对于一个生产制造企业来讲,它有两个生命周期,一个是工厂的生命周期(Factory Lifecycle),另外一个就是常说的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cycle),前者关系到投资、工程、流程以及服务等流程,而后者则是产品计划、开发、设计、生产和服务等流程,两者不是没有关系,只是在一般的经营管理中,似乎这两者难以紧密关联在一起,因此也难以实现最佳的企业效率。

     如果企业要实现企业内部的经营效率提升,应该通过纵向集成模式来推动相关工作。如果结合到企业生命周期和产品生命周期来理解,前者是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的,而后者是从生产制造的角度来理解。在企业经营中,企业生命周期涉及的管理主要是常说的职能管理,产品生命周期涉及的管理主要发生在生产现场。

     如果考虑到工业4.0的研究主题是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当企业分别在职能管理领域实现了较好的信息化,在生产现场也实现了较好的自动化,那么企业接下来就需要解决网络化的问题,如果可以实现生产相关的产品和设备信息跟管理层的经营系统连接,企业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就会达到一个很高效率,这也就是纵向集成所想达到的最佳状态。

     工厂生命周期管理主要从投资开始的,并通过经营计划、生产以及服务等实现这些年流程。对于工厂经营者来讲,他们比较关心投资收益,有些工厂还是上市公司,他们更为从财务视角关注公司的经营。例如,笔者曾经服务的一个百年历史的制造公司,他们的核心部门是经济运行部,该部门加上财务部,就形成了工厂生命周期的核心部门,是公司决策层所关注的焦点。

     虽然工厂生命周期管理是企业经营者关注的重要方面,但对于制造企业来讲,从产品生命周期去实现生产制造工作,则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涉及到原材料采购、产业设计、产品生产、产品销售等多个跟生产制造息息相关的环节,这也是工厂创新的关键所在,但部分工厂正是通过产品研发获得了市场机会。我们很容易理解,苹果公司显然不是董事会决定了iPhone的出现,苹果的研发部门是iPhone出现的真正源头,它们不断吸纳新技术和工艺,最终才创造出iPhone这样的产品。

     按照纵向集成的定义,企业需要从企业、管理、运行、控制和现场多个层级来集成IT系统,从而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在工业4.0技术体系中,以CPS为基础的纵向集成将实现几个标准化,分别是数据标准化、流程标准化、工艺标准化等。纵向集成可以在这些标准推动下,实现企业较好的集中化管理,从而大大提升效率。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交互过程

图例: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交互过程

     通常情况下,CPS是对嵌入式系统和物理过程的集成,因此,对CPS数据的分析需要考虑信息组件、物理组件,更重要的是信息与物理相互交互的过程。

     CPS的纯信息部分包括相互连接的信息组件,在它们之间交换承载供做出指令或响应的数据。CPS的纯物理部分包括相互连接的物理组件,它们可以执行或者控制实际的物理过程,例如,对于网络的基础设施通过特定位置和一些物理组件的组合而实现被控制的目的。这样,CPS的信息组件部分跟物理组件部分交互,形成了信息物理交互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物理系统的连接拓扑结构限制了信息流。

     一般来讲,CPS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实际企业应用CPS的时候,可能没有任何一个系统被称为CPS系统或模块,大家所看到的系统大都是我们所熟悉的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制造执行系统)、PLM等系统,在这个层级中,SCADA是操作级的系统,MES是管理级的,而PLM是企业级的,在操作级更低一些,应该是控制器及传感器,这都是现场级的器件或系统。

     我们很容易理解,如果上面提及这些系统不能很好的连接起来,那么它们之间的数据就无法共享,企业想要实现的纵向集成就不可能实现。在实现纵向集成模式的各个因素中,各个系统或设备(或器件)是否有标准化的接口,是非常关键的,这也是我们持续关注标准化的根本原因。

     在工业4.0架构体系中,德国工业4.0工作组非常强调利用CPS技术体系去规范未来的制造业标准,同时,工作组还积极利用国际标准组织去推动相关工作,例如IEC SG8就是专门针对工业4.0相关标准的国际组织,按照IEC官方介绍,IEC SG8需要解决未来制造业网络化的一系列标准,其中就有CPS相关的工作主题。

     本文是工业4.0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胡权新撰《第四次工业革命:高度网络化的新工业革命》一书的内容。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联系方式:innobase(#)qq.com

端到端集成提升产业链控制力

     实现工业4.0的三个路径,横向集成实现起来最为困难,因为涉及到多个独立的工厂或者多条价值链,端到端集成相比而言只涉及到一条产业链,实现起来比较容易,纵向集成主要在企业边界内来实现,应该是最为容易实现的。

端到端集成的流程图示例

图例:端到端集成的流程图示例

     一般来讲,端到端集成主要是面向产品整个流程的,这要从原材料、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来理解。事实上,端到端集成可以优化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企业可以面向更好体验的产品实现利益最大化,例如,苹果就通过端到端集成,实现了iPhone产品的最佳体验和竞争力,小米也是通过同样的方式实现了四年内估值达450亿美元的。

     虽然工业4.0描绘的远景应该是实现高度网络化的制造,这大部分是通过横向集成来实现的,但由于横向集成涉及到多个行业的标准化以及高度自动化和高度信息化,还需要在商业模式有高度的创新,这实现起来较为困难。现实情况下,在一个单一的产业链上来实现集成,还是比较可行的。端到端集成是工业4.0三大实现路径之一,它主要是围绕客户价值推行的端到端集成,这可以实现最佳的用户体验,从而围绕核心企业实现竞争优势。

     对于现实的生产制造企业来讲,工厂都是处于某个特定的行业的,因此也就在某个产业链中。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是供应商、工厂、销售多个环节构成,按照交易经济学的定义,不同实体之间存在交易成本,这种交易成本会影响最终产品的竞争力。要改善最终产品的竞争力,需要对产业链的每个环节进行优化。一般来讲,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会通过多种方式改善自己的经营绩效,但现实情况下,供应商不会把产品只提供给一家工厂,如果行业内没有统一的标准,那么企业的经营效率就不会很高,供应商、工厂和经销商之间的交易成本会比较高,从而导致产品质量或者价格就会受到影响。

装备制造业的价值曲线图示

图例:装备制造业的价值曲线图示

     为了最终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产业价值链上的主导企业会根据自己在产业中的竞争优势情况,对产业链进行优化,实现在产业链的控制力以及最终交付产品服务的竞争力。例如,从装备制造业在产业链上的价值分布来看,产品研发以及销售是最能创造价值的环节,因此,大部分产业主导者会围绕客户需要,强化产业链的控制能力。

     以工业4.0的语言来讲,产业链的主导者会通过端到端集成获得竞争优势。大家非常熟悉的苹果公司,就是通过控制产品设计和销售而获得iPhone等苹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的。对于德国工业4.0战略来讲,在产品研发、知识产权(IP,Intellectual Property)、品牌管理和产品销售等环节实现控制力,把其他生产环节交给合作方(例如中国企业就是全球大量高端制造企业的合作方),从而实现了面向客户的交付能力,这也是端到端集成的本质含义。

     本文是工业4.0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胡权新撰《第四次工业革命:高度网络化的新工业革命》一书的内容。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联系方式:innobase(#)qq.com

横向集成的目的是重构价值生态

     一般来讲,判断工业4.0成熟度有三大标准,分别为高度自动化、高度信息化和高度网络化。前两个高度化是在工业3.0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后一个高度网络化是互联网时代的特色,这也是一些专家学者把工业4.0称为网络制造业(Networked Manufacturing)的原因。按照德国工业4.0工作组的判定,横向集成是大量企业之间的价值交换,这种交换可能发生在一条价值链或者多个价值链之间,因此,这是一个价值生态的重构。

横向集成促进单一价值链转为价值生态

图例:横向集成促进单一价值链转为价值生态

     横向集成是针对多个价值链的概念而言的,本质上是多个价值链的多个环节构成的价值生态,通过这样的价值重组,可以形成新的商业模式,笔者认为,这将真正促成服务互联网的产生,以及实现所谓大规模个性化生产。这将是工业4.0给未来的制造业带来的最为巨大的改变,这也是为什么这会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理由。

     在传统工业制造时代,生产制造过程是遵循迈克.波特提出的价值链分析工作模型所描述的各个环节基本要求的。在企业基本活动中,采购生产资料、生产制造、销售及售后服务是最为经典的核心流程,即便每个行业略有不同,但基本流程却是不会有太大差异的,加上支持性活动,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就可以用一个完整单一的价值链进行描述。

迈克.波特的价值链分析工具模型

图例:迈克.波特的价值链分析工具模型

     不过,虽然传统的产业价值链分析方法仍然是有用的分析研究工具,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经济开始发挥作用,简单的用价值链分析工具已经不能满足经营分析的需要,毫无疑问,由于产业融合的逐步深入,原来看似不相关的产业之间开始发生价值交换,因此,以价值网络的视角去认识新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必然,笔者把这种发生在工业制造领域的经济形态称为新工业价值生态。

     在传统制造价值链模式中,工厂是整个链条的核心,大量主要的生产环节在某个集中的工厂实现,但在工业4.0时代,由于网络制造的存在,原来集中的工厂组织模式将发生改变,工厂不仅仅是智能的,其生产单元也将变得更为细小,这样才便于实现更为个性化的生产。简单的讲,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大型工厂,可能在工业4.0时代将不复存在,大量的小型智能工厂将代替现在动辄几十亩地的大型工厂,因为高度网络化的工厂将更为方便组织物流,这样才可以实现个性化的生产制造,并方便的把智能产品交付给消费者。

     将来随着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设计的产生,有可能一些产品的生产制造不用在工厂进行,而只需要在消费者附近的社区发生,甚至于由于价格低廉,消费者也可以在家中实现现在需要在工厂实现的生产制造,目前正在发生的3D打印革命就可以给我们大量的想象空间。

     当然,这种新工业价值生态的发生不会一下子实现,在迈向高度网络化的工业4.0时代进程中,传统的供应链、工厂及销售网络的直线型价值组织方式会逐渐联网,从而给产品生产制造传统工艺带来革命性的影响。生产资料提供方不一定需要按照单一的合同供货方式给特定的工厂供货,消费者也不一定需要从特定的工厂获得服务,消费者可以通过一个销售平台选择自己的个性化产品设计模型,然后智能化工厂将根据各种生产资料及交付地点而选择某种优化的方式实现原材料、生产及销售过程。要实现这样的网络制造,需要目前以特定工厂为核心的单一生产链横向集成。

     不仅如此,网络制造将不仅仅改变同类型的价值链,生产方式的组织也不仅限于同类型的供应商、工厂和销售网络,在工业4.0时代,不同类型的价值链将产生合作需要,从而形成新的工业价值网络,例如,德国西门子本身是装备制造提供商,宝马是汽车生产企业,德国电信是电信网络服务商,三方之间关系在工业3.0很难发生深度关联,但由于智能汽车的共同目标,三方的关系可以发生深度关联,西门子和德国电信都可以在原材料之初参与到智能汽车的制造过程中来,当然,由于资本的力量,德国电信是否转变为一家以智能汽车为核心业务的公司也不得而知。

     以上描述是工业4.0时代的价值重构,与传统生产制造泾渭分明的供应商、工厂和销售商不同,网络制造将导致传统的角色特点模糊,一个比较明确的结论应该是成立的,网络制造将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工厂不复存在,新型的数字化工厂将以更小规模、高度网络化以及智能化存在人们的身旁,这就是横向集成带来的新工业价值生态。

     本文是工业4.0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胡权新撰《第四次工业革命:高度网络化的新工业革命》一书的内容。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联系方式:innobas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