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是工业4.0研究院胡权院长为机械工业出版社近期出版的《欧洲工业的未来:欧洲制造2030》一书写的序言,谈论的主题是工业哲学。
目前,全球制造业处于一个新概念频出及创新变革的新时期,除了国内读者耳熟目详的工业4.0、工业互联网以及智能制造等概念,在单一市场规模等同于中国的欧盟,也有一个国内人士不太熟悉的概念——制造未来(ManuFuture),这是面向整个欧盟国家的未来工业概念。
很多行业人士不了解的一点是,在德国正式提出工业4.0概念之前,欧盟曾经早在2003年就提出了制造未来的概念,并在2010年左右形成了未来工厂计划(Factories of the Future),其后在未来工厂计划基础上,还形成了针对中小企业的I4MS(ICT Innovation for Manufacturing SMEs),这些计划基本上代表了欧盟的区域制造业创新战略。
这本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欧洲工业的未来:欧洲制造2030》,对制造未来产生的背景进行了介绍。读者可以从书中发现,欧盟成员国在2000年之后逐步面临经济上的挑战,主要体现为GDP增长乏力和制造业就业人口存在下降趋势,这使得欧盟的政治家们面临巨大的压力,亟需从政策上加以关注,因此,制造未来的概念就应运而生了。
《欧洲工业的未来:欧洲制造2030》除了介绍制造未来概念产生的经济背景,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制造2030”(Manufacturing 2030)的计划。制造2030计划是欧盟地平线2020(Horizon 2020)产生之后才推出的,其目的是想在完成以研发为核心的地平线2020之后,在工业领域深入应用这些研究成果,形成经济上的价值,这些内容在这本书中有较为详细的介绍。
在这本书中,除了对欧盟一些政策产生背景和计划进行了介绍,更值得读者关注的是书中体现的欧洲工业哲学,这也是最近工业4.0研究院旗下工业4.0创新平台推出系列工业4.0研讨会所关注的内容。毫无疑问,由于各个国家和区域工业种类不同,其工业发展历史也不尽相同,这导致了各自在对未来工业进行思考的时候,提出的概念也不尽相同。
德国提出工业4.0,充分体现了德国国内装备服务为主的特点,其主要工业哲学是高度集成,工业4.0体系中的三大集成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欧盟包含了德国、法国等制造强国,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他们在对未来工业的思考集中在ICT(信息通信技术)跟工业的融合及变革,这是通过制造未来这个概念来体现的,因此他们体现的是融合的工业哲学。
对于美国来讲,国家制造业创新战略是先进制造业(详细报告可以参考工业4.0创新平台发布的内容),产业内企业提出的诸如工业互联网等概念,既体现了国家意志上的技术绝对领先思想,又充分发挥了美国私有企业开放式创新的举世无双能力,这一点在互联网领域已经得到验证,似乎通用电气期望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再次利用这一点达成引领工业互联网的目的。因此,美国遵循的主要工业哲学是开放式创新的思路。
跟德国国土面积差不多大的日本,其经济形态也是国际化和外向型的,它在2015年提出的“新机器人革命”,结合了工业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期望继续加强日本在机器人领域的领先能力。工业4.0研究院分析认为,日本的工业哲学主要体现为高度自动化,由于日本国内人口老龄化程度非常高,它期望在各种场景使用机器人提供服务或实现无人工厂。
当我们开始谈中国制造的特点,笔者是有点惴惴不安的,因为中国制造过去三十多年取得辉煌成就,很难让我们放弃利用人口红利取得性价比优势的方法,但如果关注到全球制造创新这个主题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中国提出面向2025以及2035的制造强国战略,其背后的工业哲学仍然是规模决定一切,这是260年前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经济规律,但这种工业哲学可以帮助我们在未来工业竞争中获胜吗?
把中国制造放到全球制造创新的大背景下,审视中国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道路,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但我们需要对全球制造创新的各个标杆进行观察学习,《欧洲工业的未来:欧洲制造2030》为读者提供了了解欧盟制造未来十多年的愿景和实践的机会,值得行业人士了解和探讨。
胡权
工业4.0研究院 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
2016年7月10日 于北京五道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