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2016年8月24日

工业4.0研究院助力中国重汽智能化

      编者按:本新闻稿转载于中国重汽官方网站,标题略有修改。

      2016年7月27日至28日,工业4.0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胡权应邀率该院专家俞松磊、王明芬、毛健一行4人访问中国重汽。中国重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马纯济会见胡权一行,并就加强双方合作,启动中国重汽面向未来的智能化,实现中国重汽转型升级,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

中国重汽的生产车间场景

      胡权是国内最早跟踪研究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专家之一, 今年6月中旬,他曾以“创新与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思路及方法”为主题,为中国重汽集团的领导干部做过专题培训, 与大家分享了智能化制造前沿信息。

      胡权一行访问中国重汽期间,与中国重汽集团党委副书记于有德、中国重汽(香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刘培民、集团公司组织部部长刘景贵、济南地球村电子商务公司总经理唐洪荣、技术中心副主任丁惟云等,就全面启动面向未来的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具体工作及细节进行了专题交流。

      座谈会上,于有德、刘培民等向胡权一行介绍了中国重汽创新升级工作的情况。目前,中国重汽在生产制造、营销服务领域的智能化工作已经起步,技术中心的研发设施、各制造单位的多条生产线、部分产品的技术性能、营销系统的售车回款和配件服务平台,都有了较高的智能化水平。但要真正做到工业4.0,管理、研发、生产等各方面还要努力变革提升,向全面智能化的方向迈进。

      围绕中国重汽的目标,双方就项目策划、平台对接、数据共享等事项进行了讨论。结合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发展战略带来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及已有案例,工业4.0研究院的专家们从智能安全、智能定制、智能互联、智能驾驶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交流座谈前,胡权一行参观了中国重汽济南动力部曼技术发动机生产线,济南商用车公司产品展厅、冲压线、焊装线、整车生产线,以及中国重汽科技大厦、技术中心实验室。

      记者 王学仕

警惕数字化工厂误为工业4.0特征

      对于了解德国工业4.0概念和体系的专家来讲,工业4.0的产生是被作为“未来项目”(Zukunftsprojekt)推出的。但随着工业4.0概念被诸如中国这样的装备需求大国认识并接受,一些德国企业直接把诸如数字化工厂等概念等同于工业4.0解决方案,这是有误导倾向的,因为数字化(或信息化)只是工业3.0的技术特征。

      工业4.0研究院一直强调,工业4.0是德国面向未来的一个项目,其概念和体系自然具有实现德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目的,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可以借鉴德国工业4.0,但不应该盲目模仿,仔细体会其概念和体系所传达的要义,构建适合自己的概念和体系才是关键。

      作为未来项目的工业4.0概念

      德国早在2013年就发布了工业4.0概念,但由于当时实际市场利益不明显,德国企业大都没有立刻跟进工业4.0进行市场宣传,理由很简单,既然德国工业4.0工作小组提出工业4.0的时候,只是作为“未来项目”来介绍,那就意味着在短期内是无法进行实际应用的。

德国工业4.0未来项目实施建议

      在《德国工业4.0未来项目实施建议》(工业4.0工作小组2013年4月发布)中,由弗劳恩霍夫、西门子、博世和SAP等知名德国机构组成的工业4.0工作小组提出,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应该有一个未来项目,这个未来项目的愿景就是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工业4.0。由此可见,工业4.0概念是定位于未来将要实现的工业场景。

      可是随着工业4.0概念在诸如装备消费大国中国进行传播,加上中国制造一直在寻找转型升级的道路,大家一下子感觉工业4.0愿景正好是中国制造企业所追求的状况,工业4.0很快在中国媒体、产业和企业中成为热门词汇。

      毫无疑问,作为德国装备客户的中国制造企业既然对工业4.0有兴趣,德国装备企业自然要想法子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原计划只想推出数字化工厂(Digital Factory)的德国企业很快把工业4.0一些要素包括到原有解决方案中来,并逐步等同于工业4.0解决方案。

      从工业4.0概念和体系所描述的阶段来看,数字化是工业3.0的主要特征,按照工业4.0研究院的解读,工业4.0可以简单描述为高度自动化、高度数字化(信息化)和高度网络化,只有满足这三个高度化,才可以实现工业4.0的智能化目标。

      在制造企业开始面向工业4.0建设工厂的时候,数字化工厂只是一个基础。所谓数字化工厂,主要在生产现场(包括设备、车间和工厂)实现数据采集,并对数据进行有效管理。然而,特定的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并不是必须的。一些创新企业并没有依赖于自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升级路径,而直接利用中国制造企业的优势,重点在互联网服务上做文章这样的选择是跟他们所处的具体行业有关系。

      构建适合中国的工业4.0体系

      对于亟待转型升级的中国企业,需要工业4.0专家构建适合他们自己的工业4.0体系,这一点毋庸置疑。工业4.0研究院去年推出以开放式创新为特征的工业4.0创新平台,其目的就是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提供参考解决方案和创新创业的启发。

德国工业4.0技术的产品标准体系

      德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ZVEI)最近推出《工业4.0技术的产品标准体系》,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德国装备企业明确自己的产品创新路径,并遵循一定的工业4.0参考体系(RAMI 4.0),保证德国装备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为了渐进的推进工业4.0解决方案,德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明确指出具有不同工业基础和行业特征的企业,可以从基础工业4.0(Industrie 4.0 Basic)、增强工业4.0(Industrie 4.0 Ready)和完全工业4.0(Industrie 4.0 Full)三个可选择的工业4.0解决方案实现市场份额的获取,并加强自己的竞争优势。

      对比中国国内的装备制造企业,由于客户需求的不标准(非标)特征,它们提供的解决方案大都比较特定,对于已经在某个客户实施成功的方案,要在另外一个客户工厂实现,是有很大难度的。它们缺乏有效的持续完善解决方案的指导,其竞争优势也难以持续。

      工业4.0研究院认为,目前中国制造业需要一套类似德国工业4.0产品标准体系,指引中国制造企业按部就班的推进产品改进和创新,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由于中国制造业的情况跟欧美国家的不同,即便大家的工业4.0目标相同,但实现方式和路径也一定有差异,工业4.0研究院目前就在做相关的努力。

      结合到本文的主题,一些德国企业主推的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的确在某些行业有可圈可点的成功案例,但对于某些从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并不能获得好处的行业来讲,应该结合到工业制造的价值创造原则,认真考察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的适用性,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工业4.0工具和路径。

工业4.0的浑水摸鱼和浅滩捡鱼

      前一段时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解释了华为战略的核心是后发制人。任正非进一步阐释了华为后发制人的“难处”,主要是华为自身的基础研究还不够,没有能力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只好不冒进,等待产业发展进入“浅滩”的时候,自己再利用压强原则介入“捡鱼”。

      任正非对于浑水摸鱼和浅滩捡鱼的阐释,充分揭露了华为在电信领域的成功秘诀,这对于工业4.0领域的制造企业,是具有可借鉴的现实意义。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演讲图

      工业4.0是面向未来的概念

      在德国工业4.0三部曲之未来项目中,当时(即2013年)的工业4.0工作小组发布了一份德文报告,题目应翻译为中文为《德国工业4.0未来项目实施建议》,明确指出了工业4.0是德国面向未来创造的一个概念。

      国内大部分专家不清楚德文报告,只对媒体大肆报道的工业4.0所谓案例非常感兴趣,德国企业或因为不清楚或营销需要,任由中国各种专家大肆宣扬工业4.0的神奇之处。可惜的是,目前诸如西门子、SAP或博世等知名的德国企业推出的解决方案,在他们德国总部并不是面向未来的工业4.0解决方案。

      既然是面向未来的项目,那么对未来制造业特征的理解就显得非常重要。在2013年发布的《德国工业4.0未来项目实施建议》中,就明确指出了智能化和网络化是未来制造业的特征,只是因为各种原因,大家忽略了这两个清晰的特征,反而构建了不少其他判定标准。

      如果我们认同未来项目的设想,工业4.0不被大家所完整认知就在情理之中,即便在2015年,德国工业4.0平台也发布了工业4.0参考架构模型(RAMI 4.0),只是确定了一些框架性的内容,更进一步的设计和应用还需要更多时间来发展。

      当然,工业4.0研究院是反对一些专家所批判的工业4.0无用论,他们认为工业4.0完全是一个梦,德国毫不清楚工业4.0是什么。实际上情况当然不并不如此,德国已经在2013年的工业4.0愿景基础上,继续加强了研发及创新的规划和落实。

      “浑水摸鱼”还是“胸有成竹”?

      虽然工业4.0是面向未来制造业的一个概念,但这不影响一些商业机构利用这个概念去赚钱。从工业4.0创新平台跟踪全国各种商业活动来看,诸如德国工业4.0游学之旅、工业4.0道场以及国内大大小小的高端论坛会议,已经成为不少嗅觉敏锐的商业机构赚钱之道。

      按照华为任正非的说法,这些商业机构毫无疑问是浑水摸鱼。不过,任正非认为可以在浑水中摸鱼的,一定是洞悉未来的高手,虽然国内不少工业4.0专家对工业4.0体系并不熟悉,甚至于一些出自德资企业的专家,也没有搞清楚工业4.0体系中并无智能制造,三大集成各自有顺序等问题。

      无论这个世界如何改变,一定还是会出现胸有成竹洞悉未来的企业家或专家。最近一段时间,已经有不少投资家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同时有一些企业家为未来工业4.0做了布局。例如,日本孙正义掌控的软银,就花费了320亿美元收购了布局物联网的ARM公司;中国美的公司花费近40亿欧元收购德国机器人公司库卡。

      工业4.0研究院一直跟踪研究工业4.0领域的投资策略,如果从工业4.0体系所包含的未来机会来看,独具慧眼并洞悉未来的精明投资人或企业家显然是胸有成竹的,他们对于如何构建面向未来的工业4.0帝国,是有深入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们利用自己的洞察力,实现了浑水摸鱼的前瞻性布局。

      后知后觉也可以浅滩捡鱼

      对于一些仍然期望在工业4.0领域获利的企业和个人来讲,大部分都是处于后知后觉状态,要真正洞悉未来,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基础性研究和思考,这不是谁都可以承担的代价和成本。即便如此,人们仍然有机会获得工业4.0的发展机会,但很大程度上会是后知后觉之后的浅滩捡鱼。

      如何在后知后觉之后实现浅滩捡鱼的机会呢?

      从工业4.0体系发展来看,目前已经明确了制造环节的智能工厂、智能服务等改变游戏规则的概念和应用,将来随着工业4.0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会产生一些工业类的平台,这些平台逐步运行,会形成一些具有不同特征的生态,生态一定需要参与者,后知后觉的企业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加入一些符合自己特质的平台。

      当工业4.0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家还可以利用大家犹豫不决的状态,尽快实现机会的把握和利益的兑现。

      2015年的MES并购大潮,实际上只是浑水摸鱼的一部分,一些做ERP或工控设备的企业开始介入到生产现场的信息化系统提供,亟需MES等系统平台,他们通过并购等方式很快进入,可惜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工业4.0战略。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场景,是因为工业4.0是面向未来的概念,现在不管是哪家企业提供的解决方案,大部分还是在原有自动化或信息化基础上的解决方案,并不是真正的工业4.0解决方案,要等待真正的工业4.0解决方案出现,这需要时间和耐心。

      总而言之,对于期待在工业4.0领域获得发展机会的企业家,目前应明确其工业4.0战略,即便华为任正非言称不清楚工业4.0无人区,但这不意味着下一代企业家难以洞悉工业4.0无人区的发展机会,这些面向未来的企业家有可能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