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2019年8月30日

美国政府为什么不支持工业互联网?

      众所周知,虽然美国GE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概念,并联合AT&T、思科、IBM和英特尔发起了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IIC,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但迄今为止,美国政府没有对工业互联网表示支持,更谈不上国家工业互联网战略。

      不仅如此,代表美国工业互联网流派的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在自己愿景中,明确表示不推进标准制定,对于国内趋之若鹜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在正式文件中更是唯恐避之不及。这一点跟国内工业互联网如火如荼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们常说中美情况不同,但到底两国之间的异同点并不明确。本文希望从战略的角度,探讨一下其中的缘由,以便我国真正高质量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

为什么经济学家提出工业互联网?

      国内对于舶来品大都不愿意做实证研究,在经济领域也罕见商业历史学家,除了一些网络红人以演义的方式添油加醋讲一讲中国某个特定企业的故事,很难看到有学者以详实的史料进行产业回顾,他们大都成为了发展过程中某个主旋律的拥趸。

      这对已经成为全球制造大国的中国不利,因为我们进入一个需要自主创新的时代,如果对一些概念本质认识不清,依靠试错方式的实践,无法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于美国提出的工业互联网,由于各种原因,大家不愿了解一个事实,工业互联网作为GE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本质上是为了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给大型企业集团带来的增长压力。

GE针对工业互联网提出了“1%的力量”

GE针对工业互联网提出了“1%的力量”

      2011年Marco Annunziata从Unicredit 离开,加入GE担任首席经济学家,他当时正在撰写《金融危机的经济学:经验与新威胁》(The Economic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Lessons and New Threats),其目的就是为了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作为一个大型工业集团,GE的经营跟经济周期关联度高,换句话讲,如果经济整体有增长,那么GE很容易体现出正相关性。因此,Annunziata认为GE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场所,他迫切需要找到新的技术革命周期。

      据工业4.0研究院考证,Annunziata在2012年的演讲和参与撰写的白皮书中,提出了全球生产力增长乏力的问题,并提出了利用物联网为基础的工业互联网来推进商业模式变革的思路,为了让其新思路更有冲击力,Annunziata把这种提法命名为“1%的力量”(The Power of 1%)。

      因此,GE在2012年提出的工业互联网概念,跟物联网或工业物联网是不同的,但2016年之后GE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一批反对工业互联网提法的企业和专家重新掌控了话语权,在本文暂且不表。

如果美国大力推进标识解析……

      国内工业互联网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网络、平台和安全三大体系,对于网络体系,则以标识解析为核心。但有趣的是,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不仅没有任何意愿做标准,更谈不上要搞一个更具体的标识解析体系。

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提出的三大体系

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提出的三大体系

      为什么中美两国对标识解析形成了迥然不同的选择?

      美国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家,其专业化分工非常成熟,在标准制定领域,美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完整的标准组织体系,包括大家比较熟悉的IEEE、ISO等,按照美国法律规定,这些组织是需要遵守美国本地法律的,这也是前一段时间IEEE和GitHub等发布公告造成巨大影响的原因。

      最近笔者参加了IEEE P2806谈论,感受到美国企业代表据理力争的情况。可想而知,如果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推进标准和标识解析,必然会影响到联盟的运行效率,各大企业之间的纷争会影响联盟的团结。

      即便如此,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成立不久,其创始成员思科单干了一个雾计算联盟(OpenFog Consortium),虽然2018年雾计算联盟被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合并进入,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大型企业利益纷争之激烈。

      中国人向来以和为贵,很少有企业会直接站出来对某种标准或体系表示反对,但这不意味着大家都是赞同的,它们通常的做法就是尽量拖延或不遵循,这也许可以解释国内标识解析的发展趋势。

谁来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

      在美国,平台跟反垄断是关联在一起的,很难想象政府会主动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不过,其他国家希望加速工业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借助产业政策来推进,符合国情需要。

      工业4.0研究院在2018年曾经举办了《德国的“上云”计划对中国的启示》主题研讨会,针对德国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相关事项进行了分析。虽然德国BMWi早在2010年就开始推动上云计划,但最终放弃了该想法。

德国BMWi支持的上云上平台计划

德国BMWi支持的上云上平台计划

      美国没有类似的困惑,因为美国企业参与平台建设的主动性非常高,各种平台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多,完全可以满足美国产业发展需要。

      如果美国政府帮助某个平台发展,很有可能被告上法庭,这也是美国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即便是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也有可能被作为第二被告告上法庭,这就是为什么既不可能由美国政府来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也不可能由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来推进的原因了。

      国内把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政策支持的抓手,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但容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

      对于没有被政策支持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在目前的格局下,反而具有良性发展的机遇,毕竟为了满足政策支持的需要,不少试点示范的平台被迫做出一些违反行业规律的事情。

      从消费互联网平台发展史来看,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平台是被政策扶植起来的。

中国工业互联网应该怎么办?

      过去几年时间,一直有行业人士来咨询工业互联网发展的趋势问题。他们通常担心两件事情,一是工业互联网是不是一个短期事情?过了一两年时间这个事情做不下会不会反而冷下去。二是一些企业没有进入政府扶植范围,跟竞争对手相比具有劣势。

      笔者认为大可不必担心。

      在国家层面上,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开放的思路,形成了官方背景的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AII,Alliance of Industrial Internet)、独立发展的开源工业互联网联盟(Openii Consortium)等多样化的组织,同时还有工信部直属事业单位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这对于我国推进工业互联网来讲,组织形式更为立体化和多元化,避免单一路径的陷阱。

      对于希望获得政策支持的大型央企和国企,可以考虑跟各部委进行协同,深入参与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的相关工作;但对于擅长颠覆性创新面向未来的企业,拥抱开源工业互联网是最佳的选择,开源工业互联网联盟通过有机的发展(organic growth),更容易保证经营上的韧性。

      在中美贸易战持续发酵和发展的时期,大中型企业更容易受到影响,这给小型企业颠覆性创新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企业战略选择得当,有可能获得类似2000年左右的机遇,为工业级的BAT成长提供了沃土。

      总而言之,虽然中美两国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建立了共识,但在具体产业政策和行业实践来看,还具有较大的差异。美国政府不支持工业互联网的理由很充分,既然有了市场化的力量,政府只需要在必要的时候反垄断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