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报告全文

      本报告应《互联网经济蓝皮书》编委会邀请撰写,完成时间为2019年3月底,发布在《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报告(201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已出版),作为产业互联网领域主题报告内容。

      按照编委会的介绍,

      “互联网经济和数字经济是同一概念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在学术界用互联网经济的概念,目的是为今后建立互联网经济学奠定基础;在政府文件中使用数字经济的概念,目的是为了与国际接轨,开展相关的谈判工作。”

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报告(2019)

      众所周知,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经具有制造大国和互联网大国两大特征,其规模已经处于世界数一数二的地位。不过,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经济发展质量还不高,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度还不深入,在各方力量的努力下,已经提出了产业互联网、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等概念,这些提法争奇斗艳,呈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产业互联网作为我国IT和互联网领域独立提出的概念,具有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不少学者和企业的关注。

      跟工业互联网等概念不同,产业互联网不是舶来品,很难在英语国家找到对应的词汇,大体被行业人士翻译为Internet+、Industry Internet或Industrial Internet,但是,大家对于产业互联网作为消费互联网对应的概念存在,没有根本上的分歧,这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的延续性。

      2018年11月11日,工业4.0研究院发布了《产业互联网白皮书(2018)》,后续还设计了互联网五分模型(Internet Five-Point Model, IFPM),以便对多个跟互联网相关的概念进行区分。单纯的消费互联网大都为0-1分,制造企业内部工厂发生的网络化,则属于4-5分,宽泛的讲,产业互联网属于1-3分范围的运行和业务,诸如传统的网站门户、即时通信和电子商务大都不属于产业互联网,发生在工厂或生产线上的工业网络也不属于产业互联网。

基于数字孪生系统的互联网五分模型

基于数字孪生系统的互联网五分模型

      如果以数字经济为基础,把产业数字化作为产业互联网对应的领域,产业互联网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根据工信部相关数据统计,2018年我国产业互联网规模达近2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3%,而产业互联网占互联网经济比例也高达80%,占我国GDP的比重也达到28%。

      由此可见,产业互联网开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这促使学者专家加大对产业互联网的研究工作,同时吸引有条件的企业进入产业互联网领域,通过产业互联网的创新,实现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

一、2018年中国产业互联网的发展状况

      产业互联网在行业内存在了好几年时间,但由于推进力量比较单薄,特别是缺乏真正的研究力量参与,产业互联网还属于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并未引起各方的关注。随着2017年11月27日国务院发布了《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工业互联网成为了国家战略,吸引了大量的行业人士关注,而产业互联网作为一支相关力量,也开始受到关注。

      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作为美国通用电气创造的概念,进入中国后不久就成为了行业人士认可度非常高的词汇。2014年1月13日,《财经》刊登了《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文章,但随之国家同期提出了“互联网+”概念,产业互联网受到一定的影响,主流人群关注得并不多。行业人士针对产业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的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分歧,部分人员认为产业互联网就是工业互联网,也有一些人员认为两者有非常巨大的差别,这些激烈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互联网的普及。

      在产业互联网成为热点的背景下,各种研究力量开始加入到相关讨论中来,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公开宣布要加强产业互联网的推进。2018年9月30日,工业4.0研究院发布了《工业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是不同的概念》,回应了行业人士对此的关注。2018年11月7日,互联网经济学研究联盟举办了“产业互联网:开启数字经济下半场”小型高端论坛,工业4.0研究院院长胡权专门做了《产业互联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分享。2018年11月11日,工业4.0研究院发布了《产业互联网白皮书(2018)》,进一步把产业互联网的讨论推向了新的高点。

      不过,真正让产业互联网成为我国主流概念之一,当属腾讯公司对产业互联网的明确表态。2018年期间,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在不同场合均谈及了产业互联网,特别在下半年发布的《给合作伙伴的一封信》中,马化腾指出,“我们认为,移动互联网的上半场已经接近尾声,下半场的序幕正在拉开。伴随着数字化进程,移动互联网的主战场,正在从上半场的消费互联网,向下半场的产业互联网方向发展。”

      据工业4.0研究院观察,截止到2018年底,产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成为我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领域的主要三大概念和流派,它们分别有自己的拥趸,形成了旗帜鲜明的立场和认识。

      在2018年期间,除了学者和专家对产业互联网进行了不少探讨,介入到产业互联网领域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其中包括腾讯、金蝶和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它们深入参与产业互联网领域的运行,为行业大量的中小企业起到了示范作用,也吸引了更多的实体企业主动了解产业互联网,推动企业传统业务与互联网的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

产业互联网的经济规模

产业互联网的经济规模(单位:万亿元)

数据来源:根据工信部网站数据、信通院报告测算

      基于国家统计局和工信部发布的统计数据,参考工信部信通院在数字经济方面的研究成果,工业4.0研究院对产业互联网的产值进行了测算。2018年互联网经济总体规模达31.3万亿元,占我国GDP的比重为34.8%,名义增长为20.9%,远高于同期的GDP增长速度,可见互联网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截止到2018年底,如果以产业数字化作为产业互联网的统计依据,在2016-2018年期间,我国分别完成了17.38万亿元、21.02万亿元和24.88万亿元的产值,2018年占我国GDP的比重高达28%,实实在在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之一。

      除此之外,大量的中小企业开始加入到产业互联网浪潮中来,创造了不少创新的商业模式。部分企业针对销售渠道、供应链等比较容易跟互联网结合的领域,加强平台化的改造,既降低了成本,也促进了信息之间的贯通,创造了新的价值;还有部分企业针对区域产业集群的创新需要,从资金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等共享入手,实现了过去无法实现的协同发展,带动性较好,成为了一些中小企业集聚的区域首选的产业互联网发展模式。

二、2018年中国产业互联网的发展特点

      对于产业互联网来讲,2018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主要体现为更多的研究力量关注产业互联网和更多的知名企业扛起了产业互联网的旗帜。虽然工业互联网被确定为官方的主流概念,挤压了产业互联网的发展空间,但随着腾讯这样的大型互联网巨头加入,相关研究工作有加速的趋势。在大型互联网和IT企业的带动下,进入产业互联网领域的企业越来越多,这从2018年频繁出现的产业互联网相关报道可以看出,产业互联网在企业落地的机会更加丰富。

      (一)各种研究力量开始关注产业互联网

      自2013年开始,不少行业人士开始提出产业互联网的概念,由于消费互联网当时还有不少机遇,加上产业互联网相对较重,不容易快速建立一个平台生态,并没有吸引到足够的关注。即便到2015年,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产业互联网联盟以及一些电信运营商,加大了对产业互联网的关注,产业互联网仍然处于描述性概念的地位,并无严格论证的体系。

      即便到了2017年,行业仍然没有研究机构把产业互联网作为主要的研究课题,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结合到自己的政企业务开展需要,发布了一些阐释产业互联网经营的规划。2015年4月,中国电信政企客户部产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和其北京研究院产业互联网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互联网+”(产业互联网)行动白皮书》,其中明确提及的也是“产业互联网即‘互联网+’”;2017年3月,中国联通对产业互联网产生了兴趣,发布了《国内外产业互联网发展及产业链分析》,其内容均为国外电信企业的跟踪分析。

      在2018年,伴随着互联网+的声音渐弱,工业互联网成为主流,追随产业互联网的拥趸有强烈的愿望把产业互联网称为工业互联网的另外一种说法,但由于两者有较为明显的不同,直接导致两个领域的专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吸引了不少媒体、公众号以及微信群的关注。

      既然产业互联网的概念体系不清楚,这给了不少学者设立研究课题的机会,一些协会或联盟纷纷举办研讨会,邀请互联网经济领域的专家对此发表意见。工业4.0研究院在2018年下半年参加了一些会议,同时发布了《产业互联网白皮书(2018)》,一时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二)互联网巨头和IT企业带动产业互联网应用

      传统的互联网企业,特别是BATJ等互联网巨头,在传统的消费互联网领域发展空间遇到了一个瓶颈,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但由于工业互联网字面含义包含了工业,恰好不是互联网公司擅长的,这迫使它们拥抱产业互联网概念,反之对于完善产业互联网概念体系有了需求。我国的IT企业是早期提及产业互联网概念的力量之一,最近几年时间云计算等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逐步增加,使得IT企业有互联网故事可讲,以2B为特征的产业互联网成为它们拥抱的对象。

      以产业互联网跟实体经济产业价值链结合的情况来看,销售渠道、产品维护、供应链(或采购)等领域成为了突破口,一些企业利用这些环节上的独特资源和能力,通过产业互联网平台,降低了企业的相关成本,或者给企业带来了业务等方式,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

      过去产业互联网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不足,导致互联网跟实体经济的结合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从而阻碍了产业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体(Digital Twin)等技术的实施,产业互联网在实体经济的应用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同时,工业级的开源应用也逐步出现,促使开源工业互联网成为现实,开发者生态逐步发展成熟,带动产业互联网以更快的速度进行应用。

      以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实践来看,通过诸如工业大脑或产业互联网平台等云服务,可以方便的渗透到各个实体经济领域,这为更多细分领域应用产业互联网提供了可能。

三、中国产业互联网存在的问题

      正如《产业互联网白皮书(2018)》报告中指出,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面临巨大的机遇,但也存在一些关键的问题需要解决。按照佩蕾丝在《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一书对技术革命周期的描述,任何一场技术革命,均需经历构建范式、基础设施、市场扩张和潜力受限四个阶段,工业4.0研究院判断,产业互联网目前处于构建范式阶段,虽然有一些产业互联网应用产生,但大都属于单个案例,还没有出现通用目的技术(GPT,General-Purpose Technologies),行业大规模爆发性发展的时机还未到来。

      基于技术革命的周期论,发展到2018年底,产业互联网需要解决一些关键问题,促使产业互联网健康持续发展。这些问题分为范式构建、基础设施和试点示范。

      第一,按照技术革命的四大周期要求,产业互联网领域应该有一批专家进行研究,就一些根本问题进行做出回答。

      如果把产业互联网作为一个流派来看,它还缺乏成熟的范式体系。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对范式做了很好的阐释,产业互联网还谈不上一个范式,主要是不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产业互联网需要有基本概念和体系,奠定基本的理论体系,便于后面加入的研究学者进一步研究。

      产业互联网需要形成固定的拥趸,它们愿意去传播这个概念,同时也愿意尝试产业互联网倡导的做法。

      客观的讲,由于我国工信部和发改委支持的概念主要是两化融合、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产业互联网缺乏官方支持,目前主要由腾讯研究院、工业4.0研究院、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和中国互联网协会等机构对这个概念有一定研究,还缺乏专家的广泛参与。对于产业互联网的拥趸,虽然有一部分行业人士有意追随,但考虑到自身利益,大都选择了官方提及的概念体系,真正践行产业互联网提及的做法,并不是很常见。

      第二,产业互联网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概念,只有它获得较大规模发展,才可能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到这个浪潮,但这需要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

      产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主要是低廉的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体等,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条件,产业互联网才可以在各种实体经济领域开花结果。由于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参与,云计算基础设施基本上已经准备就绪,但对于产业互联网发展所需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数字孪生体,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发展,特别是数字孪生体,国内意识到其重要价值的企业还不多。

      第三,对于产业互联网的试点示范,由于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等官方的试点示范众多,导致产业互联网发展难以具有特点,行业企业难以从中吸取营养。

      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联盟、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机构在会议上或报告中发布了一些案例,但由于缺乏系统性的分析,对这些案例提炼不足,导致了相关案例传播性并不突出,从而也影响了产业互联网的试点示范效果。虽然有一些企业或个人通过公众号、微信群等方式对这些案例进行传播,其中夹杂不同利益相关者,难以客观对待这些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互联网试点示范的效果。

      总而言之,产业互联网在2018年期间有不少发展,但仍然在范式研究、基础设施和试点示范等三个方面存在挑战,需要各方参与者共同解决。

四、中国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自2015年,针对实体经济跟互联网融合发展,我国已经提出了产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和数字孪生体等新型概念,产业互联网作为字面含义跟传统互联网最为接近的概念,自成体系,成为众多概念中脱颖而出的新兴力量。工业4.0研究院在《全球工业4.0研究报告(2019)》中明确提出产业互联网将与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三分天下,成为引领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支力量。

      在我国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智能制造主要在制造企业的工厂发挥作用;工业互联网作为我国“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主要承载概念,重点在制造企业,其主战场是从工业设计、生产制造到产品维护这个全价值流程;产业互联网在广泛的实体经济中发挥作用,利用我国互联网大国建设的各种基础设施,更好支撑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其发展空间巨大。

      首先,正如文中前面所述,产业互联网还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虽然有一些专家提出了定义,但均未在行业内得到共识。为了推进产业互联网持续良性发展,产业互联网需要解决范式构建的问题。

      工业4.0研究院给出的定义为,“产业互联网(Industry Internet)是消费互联网对应的概念,它借助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数字孪生体等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促使传统产业链的优化和重组,更好提供产品和服务。”

      随着腾讯研究院、阿里研究院等互联网企业的研究机构加入,由于它们更容易接触到企业的产业互联网实践,这将推动产业互联网范式的快速形成和发展。

      其次,对于产业互联网的发展,目前还缺乏有针对性的行业平台,这导致消费互联网赖以快速发展的平台模式发挥不出效用。虽然一些企业在自身所在行业建设了产业互联网平台,但大部分仅仅把消费互联网领域的平台平移到行业应用来,并未对所进入行业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也没有针对性的进行技术研发,所建产业互联网平台可以赋能的潜力有限。

      以服装行业为例,最近几年时间服装行业在产业互联网领域的探索较多,虽然吸引了不少眼球,但其价值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青岛红领在2012年以数据驱动介入产业互联网,虽然在定制化西服领域有了一些进展,但服装行业自身的经营特点是品牌驱动,仅仅依赖于制造方式的一定改进,希望改变这个行业的竞争规则,低估了产业互联网在服装领域应用的难度。

      不少企业家已经意识到产业互联网落地实施的挑战是多方位的,不能以单点或单域改进作为产业互联网应用的核心,还需要以经济学视角去看产业发展趋势,以及从管理和产品全生命周期做综合治理,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经营战略,换句话讲,任何希望在产业互联网领域大有作为的企业,都应该有一个产业互联网战略,指导未来3年的经营管理工作。

      最后,在系统布局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上,要让平台发挥作用,必须找到行业的痛点,打造杀手级应用。前面提及的红领公司,在服装行业打造个性量体裁衣的卖点,并未达到预期大量定制西服的目标;但一些在家居行业的企业,利用房地产发展迅速,房主有意愿定制化家具等需求特点,打造了一套低成本的定制化体系,它们通过可以定制化的产业互联网前台,让消费者自行提交各种定制信息,这些信息流动到产业互联网后台,跟生产现场的信息系统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动。

      在一些制造企业的产品服务中,逐步把产品交付后的运行维护作为痛点来解决,利用产业互联网平台提供的预测性维护,大幅降低了传统运行维护方式的成本,同时也提供了新价值。事实上,按照国际标准ISO 55000的资产管理要求,这实际上是利用物联网技术,提供了一个产业互联网杀手级应用。

      基于以上分析,中国产业互联网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预计未来将在理论研究、行业平台和杀手级应用三个方面出现突破,从而促进产业互联网体系的完善,大量的中小企业逐步加入到产业互联网生态,将使之繁荣昌盛。

五、中国产业互联网的政策建议

      在不断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作为互联网大国的两大方面,将协同创新发展,促进实体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并创造出新型的业务和服务。在目前的格局下,存在主推工业互联网的势头,对于产业互联网的发展,缺乏来自官方的关注和关心,主要还是民间力量在推进,这包括一些民间的智库和企业。

      对研究人员来讲,任何概念体系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势,工业互联网作为我国主推的概念体系,跟制造业结合非常紧密,同时也涉及到了互联网,的确体现了我国互联网大国和制造大国的特点。由于工业互联网的中文含义让非制造业领域的普通人望文生义,很容易产生困惑,即便对于地方主管工业和信息化政策的官员来讲,也是容易产生疑惑的。

      我国幅员辽阔,产业种类众多,仅仅以工业互联网一个概念统领所有行业,容易产生潜在风险:

      实体经济各细分领域对各种先进概念的接纳度不同,让产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数字孪生体等概念拥有发展的空间,可以促进行业多样化发展。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对产业种类的划分,可以分为低中高三个层面,对于一些制造过程比较关键的产品,可以加强智能制造的投入,而对于全流程更容易产生价值的制造过程,可以利用工业互联网来加强协同创新,但在供应链、销售渠道等产业价值链上的创新,应让渡给产业互联网来发挥作用。

      通过过去40年的发展,我国实体经济已经有比较大的体量,而且种类比较多,仅仅依赖于单一的产业政策推进,容易给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中国带来潜在风险。最近一段时间,中美贸易之争中被瞄准打击的经验,充分证明了单一产业政策的巨大风险。

      从工业互联网相关政策来看,主要思路过多强调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重要作用,从推进的情况来看,一些双跨平台并未遵循专业化分工的做法,它们利用行业领先的地位,不断攫取产业价值链产生的利益,换言之,这些大型互联网、IT和电信巨头利用传统资源优势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对于行业专业化分工良性发展并无多少好处,这将给我国大量的中小企业获得发展空间带来负面的影响。

      结合到上面的分析,为了避免我国经济发展的寡头垄断和不均衡,同时也是为了促进我国创新生态的形成,应该在政策指向多元化、专业化产业互联网平台和共性技术创新上做文章。

      一方面,由于我国实体经济种类众多,不宜以单一的产业政策指导相关工作。相关单位为了产业政策多年的延续性,主要基于某个概念来推进相关工作,这虽然可以降低管理难度,但对于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主要体现为单一的产业政策对各地资源的牵引作用过于强大,其他概念体系的参与者难以平衡这种虹吸作用。

      产业互联网在过去几年时间的发展就存在这样的状况。虽然这个概念产生的时间较早,同时行业实践者也比较多,但由于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概念出来之后,在很短时间内产业互联网少了很多声音。如果我们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让产业互联网这个概念多飞一会儿,可以给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带来不同的景象,毕竟产业互联网在一些领域的应用价值有目共睹。

      另外一方面,与消费互联网不同,产业互联网涉及到实体经济,如果在实体经济领域垄断性平台过多出现,以及一些企业所称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过多,它们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将在实体经济领域产生巨大的作用。

      当然,在产业互联网发展初期,不宜对该行业过多进行干预,但也不宜过多的进行支持,因为这种选择式的支持,有可能助长了领先者的垄断力量,特别是一些大型互联网和IT企业,它们更有能力对行业资源进行垄断,从而导致其他中小企业缺乏发展空间,甚至于是生存空间,这对于整个社会的平衡发展是不利的,从而对整个国家的利益造成伤害。

      更进一步,以技术革命发展的规律来讲,我国政策取向应该逐步转向共性技术的支持,传统共性技术的支持,大都以某个具体企业的关键技术为支持重点,并未惠及所有行业参与者,因为这些技术大都没有公开,也无从获得。

      消费互联网在过去几十年发展中,开源技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促进形成了代码共享平台GitHub和大量的开源基金会(包括Apache基金会、Linux基金会和CNCF等基金会),这为美国的产业互联网发展提供了一个数字化的基础设施。

      中国在推进产业互联网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开源基础设施的建设,产业政策的支持应逐步转向共性技术的开源项目支持,促进行业企业可获得开源工业互联网应用的发展。

      简而言之,中国要推进产业互联网良性发展,需要摒弃传统的政策思路,给产业互联网发展的空间,让互联网企业、IT公司等发挥引领作用,牵引产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同时,以技术革命所需基础设施来看,推动开源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成为产业互联网超常规发展的催化剂。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