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工业4.0时代的工厂边界

  自200多年前人类社会开始工业化以来,大部分创新发生在车间或工厂,直到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工业4.0时代,这种情形才开始有所改变。工业4.0研究院一直认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工厂的边界将被打破,人们将认识到一个全新的概念——智能工厂。

  知名的经济学家威廉Ÿ.拉佐尼克(William Lazonick)在《车间的竞争优势》一书中用详实的历史事实指出,工业革命以来,人们通过在车间不断进行创新,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传统的生产工艺和现场技术的限制下,人们不断通过改进设备的精密度、优化生产线流程和应用新型的制造技术,实现更低成本生产更高质量的产品。

  机械工业出版社近期出版的《智能制造:未来工业模式和业态的颠覆与重构》(简称《智能制造》),是德国专家奥拓.Ÿ布劳克曼(Otto Brauckmann)撰写的模式变革著作。虽然作者主要做制造执行系统(MES)咨询服务,但其视野显然比工厂现场管理系统要宽广,作者利用自己的咨询经验,论述了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和外延。

  与工信部软件与信息化服务司副司长安筱鹏观点类似,布劳克曼把生产制造流程延展到了制造前服务和后服务中去了,制造前服务主要以研发、供应链等环节为主,制造后服务主要是为客户提供的附加值,这也许就是我国提出智能制造概念的主要意义吧。

  从《智能制造》一书来看,作者对制造前服务论述较丰富,特别是涉及到生产现场的供应链,还专门有“在供应链中创造附加价值”一章来进行论述,对于生产现场的管理,也涉及到多章节进行了分析。可惜对于制造后服务,虽然有涉及,但显然不够详实,从作者德国专家的背景来看,德国企业难以如同中国企业直接面向大量的消费者,要在制造后服务进行创新,难度的确不小。

  在生产技术有所限制的情况下,通过不断加强专业化分工来实现低成本的效率,是工业化进程的核心。从苹果iPhone手机构成来看,一共有500多个零部件,由全球200多家供应商提供。随着以物联网和服务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化在生产制造领域的应用,将第一次打破这种限制,大大扩展传统意义上的工厂边界。

  事实上,进入到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深化的方式将发生改变,通过改变工厂的边界,让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和服务跨越传统的车间或工厂,让具有创意的人们根据需要参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充分释放人类的创造力,那么,人类社会的生产及生活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正如《智能制造》作者布劳克曼把这种趋势称为“智能制造”一样,工业4.0研究院更愿意延展工厂概念的含义,把它称为“智能工厂”。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到《智能制造》一书中去寻找答案,或者到工业4.0研究院官方网站上阅读相关文章。

  本文为机械工业出版社《智能制造:未来工业模式和业态的颠覆与重构》撰写的评论。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