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胡权

胡权:为什么要做数字孪生靶场?

      现代工业尊崇专业化分工,军事领域最大的分工就是战场建设和装备研制两大类,在传统军事管理中,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但随着数字孪生体、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和物联网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两者泾渭分明的关系开始融合,传统的装备和作战人员通过数字孪生化之后,可以纳入到战场建设中去,为指挥人员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战场建设关注态势感知和指挥控制,因为这意味着先发制人的优势,决定了一场战争或战斗的胜败;装备研制既关心质量保障,又希望引入先进的技术,然而先进技术往往在当时难以达到实际应用的程度,以技术成熟度水平(TRL,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来看,它们大都处于TRL 4-6的阶段,需要跨越实验室突破的鸿沟。

数字孪生靶场

      针对这种发展趋势,行业人士提出了新的概念和思路。美国战略及国际研究中心近期发布了《软件定义战争:建立美国国防部数字转型的架构》,提出应从数据中心架构中学习经验,采取虚拟化等方式满足杀伤网的建设需要;美国国防部作战试验鉴定办公室主任提出,应该建立“像作战一样测试”的体系,解决作战试验和开发测试之间的数据共享和模型库共用的问题。

      这些思路跟工业4.0研究院提出的数字孪生国防体系类似,这一点已经在2021年度《数字孪生国防白皮书》中做过阐述,在此不再赘述。在2022年度的白皮书中,工业4.0研究院希望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案:数字孪生靶场(DTR,Digital Twin Range)。

      工业4.0研究院把贯穿战场与装备的技术称为数字孪生靶场,这是在数字孪生战场概念体系基础上衍生的解决方案。数字孪生靶场以完成装备试验鉴定为核心目标,同时它对新型战术战法验证也有很好的支撑作用,它的提出有助于加速武器装备和战术战法适应新的联合作战需要,从而加快实现武器装备列装的目标。

      跟传统的智库不同,工业4.0研究院依托数字孪生战场实验室的建设,正在开发数字孪生靶场原型,目前已经解决了数据机制及标准问题,并设计了基于数字孪生战场的开放架构,避免了未来场景匹配和广泛应用时的新烟囱IT系统建设的弊端。

      对于数字孪生靶场建设,美国国防部作战试验鉴定办公室主任设定了时间表:2035年前把所有靶场升级为数字孪生靶场。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但如果实现,将给现有的战场建设和装备研制带来难以想象的变化。

      数字孪生靶场既能让作战人员的训练发生改变,还能够让装备研制更贴近实际作战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解决战场和装备之间数据互操作的“堵点”,将给装备创新带来新的灵感来源(从战场实际数据),同时还将对武器装备通过数字孪生体升级适应战场作战需要提供可能,从而改变未来战争的本质。

基于以上认识,本白皮书延续2021年版的数字孪生国防概念体系,更加贴近国防建设的快速部署的军事需求,围绕数字孪生靶场、装备数字化新范      式、“数字空军+”等主题做了分析,以期充分释放数字孪生体在成本和灵活性上的潜力。

 

作者:胡权,工业4.0研究院院长

 

胡权:再谈数字孪生体三大流派

      早在2019年,笔者就提出数字孪生体分为三大流派,分别为仿真派、连接派和数据派。这个结论在后续出版的图书及承接军委项目中得到进一步的阐述。

      在2020年出版的《数字孪生体: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通用目的技术》中,对数字孪生体三大流派的特点,结合到数字孪生体关键技术做了分析;进一步在承接军委装备数字化的研究中,对如何开展数字孪生装备工作做了详细的分析。

      最近一段时间,不少行业人士谈及数字孪生体产业发展情况时,仍然有不少困惑,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数字孪生体应用的价值问题,他们大都反馈,企业不认同现在提供的数字孪生体解决方案。

特征 仿真派 连接派 数据派
价值诉求 实现高精度的仿真 实现网络连接和资产管理 实现数据反馈的机制
优势 能够实现对物理系统的高保真描述 能够实现大面积的物体管理 能够实现数据驱动的分析,灵活度高
技术流程 在仿真基础上,通过选择控制点,建立联合仿真分析,提出质量管理优化的解决方案 • 对物理设备或系统建立数字孪生模型

•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 在分析基础上,提出维修保障等质量管理建议

• 建立物理系统或传感器的数字孪生模型

• 对比物理和数字(或虚拟)传感器的数据,建立反馈

• 通过不断反馈的闭环,让物理和数字传感器特性同步

挑战 计算量大,成本高 对目标对象描述精度不够 对目标对象仿真不足
发展方向 多学科设计分析和优化 资产性能管理 动态数据驱动应用系统
示例 Phoenix Integration的ModelCenter GE的Predix提供资产性能管理 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的无人系统和DARPA的X-DATA

来源:军委资助研究项目

      事实并非如此,我国数字孪生体产业发展出现这样的状况,跟我国过去40年外生创新的习惯有关系。

      所谓外生创新,它指的是来自客户需求的创新,诸如不少企业提供的可视化解决方案,就是外生创新;与之对应,还有内生创新,即来自技术本身的突破带来的创新应用,我国几乎没有这样的应用,因为国内企业大都不重视理论研究。

      我国科研体制有一定局限,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资金来源来看,大都受制于科技部、教育部等评价体制的要求,如果这些评价体制内的评审专家不理解,不认同,那么新型的概念及技术就没有了支持来源。数字孪生体就遇到了这样的困境。

      即便有部分资金支持,但国内学术界追求各种因子,以及各种难以明说的原因,也难以支持一个有多方争议的技术,更何况不少功成名就的院士已经对数字孪生体下了结论:数字孪生体不就是仿真嘛。

      为了描述各界人士对数字孪生体的认识,笔者设计了三种视角的数字孪生体流派,这三种流派各自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有自己的核心商业述求,能够代表行业人士对该概念体系的基本认识。由于《数字孪生体》一书有详细论述,本文不做分析讨论。

      对于笔者在各种场合提到的数字孪生体应用典型案例,例如特斯拉、苹果等,由于缺乏所谓来自美国的公开资料,一些行业人士选择不相信。之所以出现这些行业人士不相信特斯拉及苹果采用了数字孪生技术,是因为这些公司都没有公开表示自己采用了数字孪生体。

      笔者认为,这本质上是研究方法的认同问题,一些做实际工作的人士,通常是眼见为实,对于看不到的东西,自然会怀疑,或者他们希望笔者提供完备的证据,但考虑到国内常见的抄袭作风,还是不与其争论为好。

      时间会证明一切。

 

      作者:胡权,工业4.0研究院院长,数字孪生体联盟理事长

 

胡权:向美军学习“管理对手”的方法

      先人一步的前提是了解对手的想法,仅仅依靠猜测不太容易实现,即便世界上情报机构强大的美军也做不到,既然做不到,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对手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美军经过长期的探索,形成了“管理对手”的方法。

      众所周知,美军对外公开了大量的资料,一些看似“内部”“秘密”“绝密”的资料,也被美军各种机构公开发布,这让人们颇感困惑,难道美军不担心泄露秘密吗?

      工业4.0研究院一直把跨领域研究作为区别于传统研究机构的特点,针对“管理对手”的主题研究,引入了心理学、社会学、战略管理以及技术革命等知识,总结了美军管理对手的三大手段。

手段一:锚定效应

      管理对手的难点是担心对手的“涌现”行为,让对手按照自己设定好的道路行走,则是管理对手的核心。然而对手往往不愿意按照自己设定的道路推进,甚至于可以这样讲,对手往往故意避开自己的技术路径。

      这样的情况非常突出,20世纪80年代,美国跟日本的竞争就是典型的案例。

      当时日本认为自己超越了美国,因此喊出了“对美国说不”等口号。在工业技术创新领域,日本率先提出了“智能制造系统”(IMS,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s),并邀请全球各国参与,分享日本在制造业的创新成果。

      美国不动声色,通过各种媒体或学术刊物强化日本的“骄傲”情绪,让日本认为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待日本陷入“锚定效应”产生效果的时候,美国悄然启动了STEP计划,开辟了另外的技术路线。

Paul Baran讲分布式通信

      “锚定效应”产生于心理学上的“认知偏差”,人们一旦对一件事情有了第一次认识,很快会形成核心看法,后面的认识大都在此基础上进行修订。

      从管理对手的角度来看,在对手对新概念认识初期,尽量让他误入歧途,则可以强化其“锚定效应”。工业4.0研究院分析显示,一旦对手对新概念形成了基本认识,能够消耗对手3年以上的时间,甚至让对手陷入“锚定效应”中至少5年以上的认知惯性。

      当然,对手不一定会那么“糊涂”,所以在管理对手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分享各种资料,特别是一些知名的智库,利用自身的研究逻辑性,很容易让对手长期处于“锚定效应”区间。

      美军在这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兰德智库是这方面的老手,它跟DARPA、AFRL等拥有长期的默契,通过紧密的分工,成功的开启了长达60年的管理对手历程。

      1964年,兰德智库的Paul Baran撰写了“分布式通信”的报告,该报告包含了11份报告,按照美国空军的描述,该报告就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指挥控制(C2)。在形成报告之后,为了迷惑对手,Paul Baran和美国空军选择把报告束之高阁。

      与此同时,英国的Donald Davies独立做了分布式通信的研究,并建立了一个实验场景。但由于美国空军和兰德智库“不认同”该报告,导致Donald Davies无法获得资金资助,最终该项目推动非常缓慢……实际上,美国悄悄加大了分布式通信的研究,并形成了ARPANET和MILNET两大互联网原型。

      简单讲,美军是管理对手的手段确实非常强大。

手段二:创造概念

      美国人喜欢创造概念,这成为了他们管理对手的必备手段。

      工业4.0研究院认为,管理对手必须创造代差,只要把对手放到低一级或多级的代差范围,就具有非常高的安全性,具有代差优势的一方,只要能够保证新概念中的互补内容不泄露,那么就能有效管理对手。

      模仿和跟随的对手,通常对提出新概念非常警惕,担心陷入战略迷雾中。对于善于管理对手的一方来讲,必须把创造概念作为其中必备的手段。

      现代科技越来越复杂,任何新概念的演进,必然产生一个新的技术生态。领先的一方,应把自身的创新思想放入新概念中,并通过管理“互补物”,实现管理对手的目的。

      美军在过去10年期间,在数字孪生体、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上获得了巨大突破,从学术界和产业界来讲,这些成果是解决复杂系统的方法,按照一般的认识,美军可以继续用系统工程或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等传统概念,然而美军创造了“数字工程”的新概念。

      通过淡化数字孪生体、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等在数字工程体系中的显性定位,让对手陷入半信半疑的状态,既不敢完全照搬美军数字工程体系,也不敢随意调整其中的内容,例如,不少人难以接受数字孪生模型的概念,而用“数字原型”(DMU,Digital Mock-Up)去代替它。

      在2009年DARPA提出数字孪生体概念的时候,通用电气参与了后续的工程验证等工作,为此它希望管理各种对手,进一步提出了“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的概念……这个概念已经影响了不少工业国家长达10年之久,甚至于现在仍然在继续影响这些国家。

      然而通用电气早就放弃了“工业互联网”的提法,甚至于配合通用电气的“对象管理集团”(OMG,Object Management Group)在去年已经把成立近10年的“工业互联网联盟”(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改名为“工业物联网联盟”(Industrial IoT Consortium)。

      面对大量的类似案例,笔者不得不感慨:美军创造概念管理对手的能力确实强大。

手段三:体系优势

      前面提及的锚定效应和创造概念手段均是“软实力”,要实现管理对手的目的,必须拥有“硬实力”,从美军长期实践来看,这种硬实力就是“体系优势”。

      既然做了那么多真真假假的工作,对手肯定会从中获得一些收益,对于管理对手的基本原则来看,必须避免对手发过来“打击”自己,这只能通过“体系优势”来保障。

      体系优势本质上是代际差异,它体现的形式是不为对手所知的“互补物”。

      目前美军号称未来克敌制胜的法宝是JADC2,包括DARPA的马赛克作战、美国陆军的融合项目、美国海军的超越项目以及美国空军的ABMS等,既然把自己的项目公诸于众,那么必然要设定绝密的“互补物”。

美军沙漠风暴行动

      只要控制了“互补物”,对手只是通过公开的各种信息,就想设计某种对抗方案,则比较困难。

      美军只要让对手不相信“互补物”的存在,或者不重视这些互补物的效果,留待真正的战争来检验即可。

      1991年的1月17日凌晨2时40分,停泊在海湾地区的美国军舰向伊拉克防空阵地、雷达基地发射了百余枚“战斧”式巡航导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开始实施“沙漠风暴”行动,海湾战争爆发。

      时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对美军的评估显然不准确,他对美军一直未使用过的高科技武器及作战方法知之甚少,这是这场战争仅仅在38天就结束的重要原因。

      战争的成败从来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如果可以有效管理对手,在真正的战场上获胜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结论

      笔者认为,未来战争必然是参谋之战,对于美军一直以来施行管理对手的手段,谋划未来战争的参谋们必须了解,对于构建在心理学之上的“锚定效应”、来自战略管理的“创造概念”和基于现代战争论的“体系优势”等三大手段,应进一步探讨。

      工业4.0研究院自2013年成立以来,把包容和开源作为核心价值观,我们分享所有公开演讲的PPT,同时还拥抱新概念,创造了“新一代GPT”等有较大影响的新概念,不仅如此,在工业4.0研究院内部,我们一直采用7:2:1的战略管理体系。

      因此,我们不仅是研究者,还是管理对手的实践者。

 

谈谈数字孪生体领域的美国工程院院士

      一直以来,国内行业人士对数字孪生体(Digital Twin)概念的独立性存在怀疑。

      笔者采用“锚定效应”对此做了分析,指出国内大部分专家因对自身背景知识非常熟悉,产生了“认知偏差”,难以接受新概念体系。

      这种问题在美国不存在。

美国工程院

      美国拥有有四大国家学术院,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美国国家医学院和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

      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国家工程院,都有不少数字孪生体专家,他们在数字孪生体科学方面做出了杰出的成果。

      笔者乐观的预测,这些数字孪生体专家将来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我国高校体系及国家院体系,除少数高校有部分教师在开展范围较小的研究,暂无主攻数字孪生体科学或工程的专家,更谈不上院士的参与并作出研究成果。

      作为“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独立研究机构,工业4.0研究院利用行业人士认知偏差带来的发展机会,加快构建“数字孪生体科学”,在一些方面已经取得了成绩。

      考虑国内学术环境欠佳,不少学者和专家缺乏引用的习惯,暂时不公布相关成果。

      遵循“互补战略”的要求,这个话题不能谈更多了。

 

为数字孪生体产业长期低速发展做好准备

      数字孪生体是一个热门话题,不少“投机分子”进入之后,并未获得预期的回报,然后悄然放弃和离开了。工业4.0研究院判断,数字孪生体产业在未来3年将呈现低速发展态势,希望引起数字孪生体联盟成员的注意。

      近期数字孪生体联盟组织了部分成员单位,围绕“数字孪生体产业发展趋势”做了交流讨论,参与单位包括天海防务、亮道智能、华电力拓、德睿科技等,大家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对判断数字孪生体产业发展趋势有较大帮助。

      影响一项新技术及产业有多重因素,工业4.0研究院针对数字孪生体产业,列出以下几条:

      第一,概念体系,范式的发展至关重要。国内暂时不具备这样的科研能力。

      近期一个国家级协会负责人联系数字孪生体联盟,希望推荐一名或几名在数字孪生体领域有建树的院士,最终实在找不到有研究成果的院士,只好作罢。

      美国对数字孪生体有明确判定,它是一门新学科、新范式,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或改进,这一点跟国内大部分行业人士的认识不同。

      第二,技术验证,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场景非常关键。国内数字孪生体应用以智慧城市为主,缺乏工业级的通用场景,主要原因是缺乏技术研发的创新和投入。

      数字孪生体技术是一种颠覆性技术,这意味着研发有非常大的风险,不适合大型企业开展。美国国防部、DARPA、能源部和FDA等单位的资助,明确要求参与单位为中小企业,就考虑到大型企业参与颠覆性创新的弊端。

      第三,产业生态,专业化分工是其蓬勃发展的基础。

      数字孪生体联盟作为全球第一家专注数字孪生体的行业组织,采取了“包容”和“开源”的运行方式,虽然遇到的困难很多,但坚持聚焦颠覆性创新,力求突破数字孪生体的关键技术,为专业化分工提供条件。

      第四,专业资本,这需要颠覆传统的随大流逻辑。国内资本环境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发展,这跟上个世纪德国和日本面对美国提出数字设计革命的反应类似,虽然部分行业人士认识到这个机会,但本地资本无法看懂,从而白白错失了一个时代。

      美国长期以开拓“无人区”为傲,使之对不确定性有很好的适应能力,美国部分资本以投资颠覆性技术为主,具有很好的抗风险能力,部分资本获得了非常高的回报,反过来强化了对颠覆性技术投资的认同。

      从国内已有的几个较大规模投资案例来看,大都投入到可视化应用或仿真软件的领域,并未涉及数字孪生体的主战场。

      以上提到的四个方面,除了数字孪生体联盟一直坚持推进专业化分工发展,其他三个方面的问题暂时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通用目的技术,数字孪生体在美国逐渐发展成熟,特别是美国国防部承担了大量的技术验证和资金投入,解决了不少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而且通过军民融合实现了新产业的孵化,体现了美国在新技术新产业方面的独到方法。

      正如工业4.0研究院所讲,数字孪生体是继互联网以来的最大产业机会,中国自然不能缺席,但各位成员单位应认识到国内的实际情况,恰当安排资金和资源投入,立足“未来3年存活,5年技术有突破”的战略部署。

      欢迎数字孪生体联盟成员在微信群提出问题,继续探讨数字孪生体产业的发展挑战。

 

作者:胡权,工业4.0研究院院长,数字孪生体联盟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