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胡权

《日本制造业白皮书(2018)》读后感之二:基本法

      在《日本制造业白皮书(2018)》读后感之一:官僚体系,本人对撰写《日本制造业白皮书》的经济产业省进行了介绍,获得了行业人士不少反馈。按照工业4.0研究院常规的研究方法,在读后感之二,我们对《日本制造业白皮书》的来龙去脉进行介绍。

      追根溯源,在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日本已经感受到其竞争优势被美国削弱非常大,日本希望通过强化制造业基础技术的研发,从而找回20世纪80年代的辉煌。

维基百科对制造业基础技术振兴基本法的介绍

维基百科对制造业基础技术振兴基本法的介绍

      于是,日本的官僚体系精心撰写了《制造业基础技术振兴基本法》,在1999年3月对外公布,并于当年6月18日正式实施。据工业4.0研究院翻译部介绍,基本法对制造基础技术的价值做了高度评价,特别强调了制造技术对就业、国家经济和社会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日本制造业的担忧。

      回顾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跟美国之间的贸易战已经尘埃落地,之后日本进入了失落的30年。

      读后感之一谈到了1989年日本就发起了国际研究项目,名为智能制造系统(IMS,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s)。虽然日本希望对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表示友好,但期间遭受了美国商务部(DoC,Department of Commerce)的质疑,并通知日本不得直接跟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直接联系推广IMS(可以参考美国学者对此的研究论文)。

      为此,美国商务部经过研究,指定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NIST,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作为协调国外技术合作的牵头单位,确定了美国国际研究项目的合作基本模式。

      大家可能关注到,德国工业4.0与美国的合作,也是在NIST牵头的体制内开展的。

      根据日本1999年发布的《制造业基础技术振兴基本法 》第8款的要求,日本政府自 2002 年以来每年以报告书的形式向国会报告振兴制造业的相关对策措施。

日本三大部门共同撰写《日本制造业白皮书》

日本三大部门共同撰写《日本制造业白皮书》

      按照基本法的安排,撰写该报告的任务交给了经济产业省、厚生劳动省和文部科学省,这三个机构类似中国的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学技术部。经济产业省一直负责日本产业政策的制定,因此,《日本制造业白皮书》中,核心部分包括最新制造技术的判定与预测,当然也会提出让国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从工业4.0研究院跟踪的情况来看,日本自2002年到2018年,一共发布了17份年度报告。按照计划,《日本制造业白皮书》都是每年5、6月份发布,只有2011年例外,因为当年日本发生了大地震,影响了白皮书的发布,实际发布推迟到10月份。

      历年的《日本制造业白皮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描述日本制造业的现状和主要课题,第二部分描述日本过去一年期间推动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措施。2011年及之前的白皮书都有专门章节谈到日本制造的汽车、半导体、航空和钢铁等行业发展的课题,但后来因为有了专门的规划,2012年之后就取消了这部分内容。

      通过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到《日本制造业白皮书》发布的目的。实事求是的讲,日本通过一年一度的白皮书发布,让日本制造业的人员可以了解全球和日本制造业的情况,便于指导全国的制造业研发和市场拓展,这是日本严谨认真的一种体现,值得中国推动制造业的政府官员和智库学习。

 

* 购买《日本制造业白皮书(2018)》中文版说明:

《日本制造业白皮书(2018)》已经有全文中文翻译版,共459页。应行业人士请求,对外进行出售,售价:1.5万元(赠送《2018年日本制造业白皮书阅读指南》)。另外还有2015、2016和2017年版的全文中文翻译版出售。

日本制造业白皮书(2018)中文版目录

如有需求,请发送邮件:innobase(#)qq.com

 

《日本制造业白皮书(2018)》读后感系列:

《日本制造业白皮书(2018)》读后感之一:官僚体系

《日本制造业白皮书(2018)》读后感之二:基本法

《日本制造业白皮书(2018)》读后感之三:非连续创新

《日本制造业白皮书(2018)》读后感之四:现场力

《日本制造业白皮书(2018)》读后感之五:互联工业

《日本制造业白皮书(2018)》读后感之六:自动化

《日本制造业白皮书(2018)》读后感之七:模仿

《日本制造业白皮书(2018)》读后感之一:官僚体系

      日本的官僚体系是西方国家中最为完备和高效的,其中,日本经济产业省(简称经产省)是最值得关注的。这一点,可以从经产省每年发布《日本制造业白皮书》可以看出,2018年6月14日,它又如约发布了2018年的《日本制造业白皮书》。

      因为经产省发布《日本制造业白皮书(2018)》的时候,没有发布完整的一份报告,而是分章节发布,工业4.0研究院翻译部整理了报告,一共有339页。后来工业4.0研究院翻译为中文后,报告包括详实的目录,一共有459页之多。

日本经济产业省官方网站

日本经济产业省官方网站

      工业4.0研究院自2015年每年都会全文翻译《日本制造业白皮书》,并且在工业4.0创新平台上公开发布全文,让所有人可以免费阅读(因为有人非法传播,目前已经停止分享)。本人每年也会认真阅读《日本制造业白皮书》,其中一个非常强烈的体会,那就是白皮书内容非常丰富,是了解日本制造业的最佳参考资料。

      虽然也有了解日本的行业人士撰写了一些文章,从不同侧面介绍了日本制造业的情况,甚至于一些咨询公司还撰写了针对日本制造业的研究报告,但坦率的讲,要谈全面性和系统性,毫无疑问应该阅读《日本制造业白皮书》。

      大家都清楚,日本官僚体系非常健全,主持相关工作的技术官僚不仅具有名牌大学背景,还具有较强的能力对整个行业的情况进行梳理,撰写出来的报告也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每年一次的《日本制造业白皮书》,时效性也非常好,据日本的朋友讲,日本制造业从事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人员,都会阅读白皮书,甚至于一些企业战略的部门,还会依据白皮书,撰写企业的战略报告。

      中国企业似乎也对《日本制造业白皮书》非常感兴趣,8月初工业4.0研究院发布了2018年的白皮书翻译中文版,很快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联系我们,表达他们的感谢,因为他们可以免费阅读全文报告,有些机构还恳求购买报告印刷版和电子版,希望让他们机构所有人员都了解学习。

      日本的精益管理思想在中国制造业有较大的市场,了解日本制造业在做什么,成为中国制造企业相关人士的必做功课,现在有这么全面的《日本制造业白皮书》,他们自然不想放过。

日本机械学会官方网站

日本机械学会官方网站

      对于真正有意从《日本制造业白皮书》中获益的中国企业家和管理者来讲,应该注意两点:

      第一,在2018年的白皮书中,跟前几年的有重大的不同,那就是日本经产省的官员已经意识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非连续创新”的阶段,这不是日本的改进思路可以应对的,事实上,经产省的官员在报告中引用了大量的数据,证明其生产力困境(Productivity Slump)的严重性。

      据工业4.0研究院观察,日本经产省这样的结论,实际上是否定了日本机械学会在2015年大力推进的智能制造思路,想必日本经产省的官员是清楚的,上个世纪(1989年)日本提出了智能制造系统(IMS,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s)计划,害了日本近30年不得翻身,这些官僚是心有余悸的。

      第二,在否定日本机械学会早期提出的产业结构优化思路(IVI,Industrial Value Chain Initiative,工业价值链计划)同时,经产省强调了“互联工业”(Connected Industries)的重要性。换句话来讲,日本官僚们认为,如果日本要避免类似互联网时代的落后,还是应该学习美国,不应该以德国的高度集成为标杆,否则第四次工业革命又没有日本什么事情了。

      本人再三阅读工业4.0研究院翻译部交过来的《日本制造业白皮书(2018)》,颇多感慨,希望花点时间,撰写一批文章,谈谈读后感,帮助行业人士更好理解日本制造业正在发生的事情,同时,也希望启发正在撰写《全球工业4.0研究报告(2019)》的项目组成员,做好日本制造业这部分的研究和报告撰写,真正启发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创新和发展。

 

* 购买《日本制造业白皮书(2018)》中文版说明:

《日本制造业白皮书(2018)》已经有全文中文翻译版,共459页。应行业人士请求,对外进行出售,售价:1.5万元(赠送《2018年日本制造业白皮书阅读指南》)。另外还有2015、2016和2017年版的全文中文翻译版出售。

日本制造业白皮书(2018)中文版目录

如有需求,请发送邮件:innobase(#)qq.com

 

《日本制造业白皮书(2018)》读后感系列:

《日本制造业白皮书(2018)》读后感之一:官僚体系

《日本制造业白皮书(2018)》读后感之二:基本法

《日本制造业白皮书(2018)》读后感之三:非连续创新

《日本制造业白皮书(2018)》读后感之四:现场力

《日本制造业白皮书(2018)》读后感之五:互联工业

《日本制造业白皮书(2018)》读后感之六:自动化

《日本制造业白皮书(2018)》读后感之七:模仿

为什么做工业互联网平台对标分析?

      2018年8月27日,工业4.0研究院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发布了《全球工业互联网平台对标分析》,为了便于行业人士从技术、模式和竞争力等多个维度认识国内外工业互联网平台,10月5日,经过精心准备,正式发布了《全球工业互联网平台对标分析》的1.0版本,并提供了158页的公开版免费下载。

      早在2017年11月27日,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明确把工业互联网列为了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毫无疑问,工业互联网体系中的平台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Industrial Internet Platform

《全球工业互联网平台评估分析》报告封面

      据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AII,Alliance of Industrial Internet)统计,目前全国有300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可见在短短一年的时间,瞬间出现了这么多平台。

      从工业4.0研究院了解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虽然有技术人员,但对于如何分析行业情况,缺乏人手和资源来进行。为此,工业4.0研究院提供了“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把行业内公开平台的基本信息都收集起来,整理成一个报告,为了方便管理层阅读,形成了ppt格式。

      首先,通过过去一年多时间对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研究,工业4.0研究院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三大流派,分别是制造企业、技术服务商和互联网企业,它们在进入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时候,具有不同的战略思路和商业模式。

Industrial Internet Platforms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三大流派

      曾经阅读了《全球工业4.0研究报告》(2017、2018)的行业人士容易理解,制造企业比较容易利用工业4.0的三大集成,加强其核心扩展能力,例如,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公司目前花巨资打造的FiiBEACON就是这个目的。

      对于技术服务商,它们延续传统的工业软件服务模式,争取往技术服务化方向转型,本质上提供的就是软件即服务(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按照工业4.0研究院的认识,西门子、PTC、索为等企业,采用的商业模式就归属这种。

      不过,除了制造企业和技术服务商,目前还有互联网企业开始介入,对于它们来讲,想方设法把所有东西服务化,最终实现网络效应,才是它们追求的目标。工业4.0研究院认为Google Cloud IoT就是这样的商业模式。

Killer Solutions

开源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的四大杀手级方案

      通过对大约300家工业互联网平台进行研究,工业4.0研究院发现,大量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利用开源软件,很快搭建出来了,虽然功能不一定全面,但基本上具备了基础设施层(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平台层(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和服务层(工业APP,即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

      早期介入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企业不希望其他企业自行搭建平台,不过,通过开源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的杀手级方案,任何一家制造企业,都可以快速以较低成本搭建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据翼络工业互联网公司统计,以最低30万的投入,可以建设一个包含硬件和软件的私有云平台,满足企业进一步信息系统集成和开发的需要。

      目前开源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了四个方面的杀手级方案(Killer Solutions),包括云计算(Cloud)、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大数据(Big Data)和数字孪生体(Digital Twin),这四个杀手级方案都是技术领先的领域,可以帮助企业用上最先进的方案。

Open Industrial Internet Iniative

开源工业互联网创新生态倡议

      工业4.0研究院深知中国制造企业迫切需要创新的支持,为此,早在2018年6月27日,工业4.0研究院联合翼络工业互联网公司、中工经云公司、斯欧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露云工业互联网公司等共同提出“开源工业互联网创新生态”倡议。

      与此同时,工业4.0研究院也推出了数字孪生体研究中心、开源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力求把行业服务平台化,让有需要的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获得专业化的指导。

      更为重要的是,工业4.0研究院深知工业互联网平台标杆企业难以在短期内形成自我发展的现金流,投资基金的支持颇为重要,为此,通过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iireadiness.com),工业4.0研究院将不定期发布国内外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相关信息,帮助投资基金和企业对接。

      后续工业4.0研究院将公开相关内容,欢迎投资基金及企业联系合作。联系邮箱:INNOBASE(#)QQ.COM

工业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是不同的概念

      对于工业领域的互联网,国内开始呈现了两个概念,一个是产业互联网,另外一个是工业互联网。客观的讲,产业互联网提出的时间更早,而工业互联网是在GE提出之后流行起来的。不过,一些行业人士认为工业互联网就是产业互联网,或者反之亦然,它们都没有太大根据。

Industrial Internet

      工业4.0研究院认为,不管从翻译上来讲,还是从行业健康发展,或者范式引导等角度来看,工业互联网跟产业互联网都是两回事。

      首先,我们从翻译学来认识,工业和产业通常会用industry来翻译,大家不要忘了,industrial通常被大家认为是形容词,但它同时还有名词含义。

      按照Merriam-Webster的定义,industrial除了常用的形容词定义,还有一个名词含义,它主要指工业生产和服务(industrial production or service)。

industrial

Merriam-Webster对industrial的定义

      更值得大家关注的是,按照国际通行的行业分类,例如GICS(Global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Standard),这是1999年摩根士丹利和标普(S&P,Standard & Poor’s)联合发布的,其中也有Industrial一级分类,下面还有三个二级分类,分别是资本产品(Capital Goods)、商业及专业服务(Commercial & Professional Services)和交通(Transportation)。

      具体的分类方法大家可以查看MSCI的官方网站。目前行业分类方法有两大类,一种是管理分类,类似于统计局和工商等领域用的分类标准,另外一种是投资分类,GICS是最为通行的,我国A股和新三板都是采用这种分类方法。

industry

Merriam-Webster对industry的定义

      对于industry来讲,按照Merriam-Webster的定义,其中有一个含义是business,也就是一种业务,但特定跟制造业更相关。

      如果按照中文含义的“产业”,笔者认为还是应该用industry更合适,因为关联行业是更多的行业,相当于GICS中的sector(行业)罢了。在英文中,大家用industry,也会自觉跟其他应用场景联系在一起,大家不会用一般性定义来描述工业,例如,大家说GE是工业公司,通常用的是industrials,因为可以对应到GICS的分类,GE同时还是上市公司。

Fisher Investment on Industrials

Fisher Investment on Industrials一书的封面

      Fisher Investment出版了一系列的投资管理的书籍,在Fisher Investment on Industrials一书中,对于GE的描述,用的是工业巨头(Industrial Conglomerates)这个词汇。

      因此,对于翻译学来讲,工业互联网显然是用Industrial Internet,而产业互联网用Industry Internet比较合适,两个词汇从中文或英文都表达了不同的范式、概念和内涵,混淆在一起不利于我们进一步利用这个概念。

      其次,在中国的行业管理上,工信部扮演了重要角色。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务院已经明确提出了“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概念,这是用工业互联网来装相关内容的。虽然早期工信部也有相关机构提出了产业互联网概念和应用,但估计产业互联网概念将来成为官方主流的可能性非常小。

Alliance of Industrial Internet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联盟的官方网站首页

      据工信部官方网站介绍,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信息通信发展司、信息通信管理局和网络安全管理局等负责了工业互联网相关工作,工信部信通院在支撑工业互联网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主要体现在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AII,Alliance of Industrial Internet)的创立和管理上。

      简单的讲,笔者尝试用体制(institutional)来解释工业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之间的差异。

      对于产业互联网,众所周知,也有一个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联盟(IDAC,Internet +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of China)。

Internet +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of China

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联盟的官方网站首页

      官方网站的介绍如下,

      “2015年4月9日,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 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国家信息中心、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等发起单位举办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研讨会暨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联盟发起倡议仪式。”

      由此可见,工业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是两个不同的组织在推动,其工作重点和主要参与单位也不相同。

      最后,我们从“技术革命”(technological revolution)的角度来看工业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之间的差异。

      按照《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一书所阐释的思想,一个概念或范式,如果要真正对产业有影响,必然需要构建一套范式(体系),否则会面临两大难题: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一书的封面

      第一,缺乏核心价值述求,不太容易聚拢一定数量的拥趸,那么这个概念的社会性不容易发挥出来,自然无法形成一股时代的力量。

      客观的讲,工业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在其试点示范单位的具体运行中,体现了其核心价值。工业互联网的企业更体现通信的特点,延展开来,更容易体现出物联网的特质。当然,大量的IT公司参与,其云计算的基因也逐渐加强。从产业互联网的参与企业来看,以工业4.0研究院尊崇的工业4.0划分的经营管理域和生产现场域来讲,产业互联网更关注到经营管理域来了,而对于生产现场关注深度不足。

      第二,概念体系的完备性是需要不断进行研究来体现的,特别是引入新的研究力量,让他们可以基于现有的概念体系继续深化研究工作,这样才符合概念范式发展的常态过程。

      毫无疑问,这是需要看概念提出者是否愿意遵循科学精神要求,按照主题研究方法来推进,从而丰富概念体系的内涵和外延确定的。

      对于工业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两个概念来讲,它们的境况迥然不同。由于美国有工业互联网联盟(IIC,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我国的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自然有标杆的便利,可是对于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联盟来讲,似乎难以找到标杆对象,其构建范式的难度自然不小。

      总而言之,工业4.0研究院认为,工业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要翻译成为英文,产业互联网可以翻译为Industry Internet,或者如同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联盟翻译为Internet +,而工业互联网本来就是舶来品,翻译为Industrial Internet也是理所当然了。

工业互联网开源工作推进的一些想法

      过去几年时间,工业4.0研究院对开源软件(OSS,Open Source Software)做了大量的研究,不仅涉及到技术本身,还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和战略管理等多个视角的研究,对于开源软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有一定的理解和思考。为此,针对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应用开源软件谈一下看法,希望大家可以参与讨论。

      工业互联网涉及到互联网和先进制造业,开源软件有可能是中国不可避免的选择,不过,判定开源工业互联网是否成功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创新速度(Speed of Innovation)。

      一、重商主义风气不利于开源工作

      在工业4.0研究院看来,中国开源软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重商主义(Mercantilism)在大中小企业中的盛行,这种现象在不同的场合都可以发现。一方面国际企业强调战略导向,另外一方面,国内企业大都会谈及资金从哪里来,谁获得收益等现实问题。

      但是,从目前开源软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来看,开源软件显然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利益,换句话讲,开源软件不能一开始就假设可以给企业带来直接利益。

      一些企业认为,“企业是要赚钱的,不赚钱怎么来做开源软件呢?这还是需要国家提供资金来解决……”,这样的看法不只是少数企业持有,更多希望进入开源软件领域的潜在参与者,也希望从国家获得资金支持。

      据工业4.0研究院观察,前一段时间,由于Github被微软以75亿美元高价收购,大大刺激了国内一些创业企业,它们纷纷通过各自方式,开始建设类似Github的开源软件平台,希望成为中国版的Github。

      事实上,如此重商主义是难以推进开源工作的,因为开源工作的主要目标“开发者”不是重商主义可以实现的,它需要在战略上进行创新,这样才可能形成良性发展的态势。

      二、围绕“开发者”构建创新生态

      据工业4.0研究院考证,上个世纪90年代兴起的开源软件运动,发展到现在,已经融入了企业战略、业务和创新等职能,远远不是其初期依赖开发者个人兴趣这种认识可以涵盖的。

      美国一些专门研究开源软件的专家围绕“开发者”(Developer)构建了不少理论体系,其中,基于三大要素的基础设施理论体系值得关注。

开源软件创新生态的理论模型

基于基础设施理论的开源软件生态

      要推动开源软件开发者参与生态的建设,必须在技术、社区和制度三方面入手,采用综合治理的方式。具体来讲,技术需要与时共进,而且需要有顶层框架设计能力,采用模块化的推进方式;对于开源社区建设,更是需要更好的开放包容方式;但是,制度或游戏规则也许才是最重要的,它决定技术投入和社区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从国内有意参与开源软件工作的企业态度来看,重商主义严重阻碍了对这些关键问题的讨论,如果这些关键问题不解决,中国的开源软件工作只会变成一个演示性项目,而不会成为工业互联网发展中的创新动力。

      三、中国开源软件现状及挑战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于国际上任何主流的创新,中国基本上都有相关单位跟进并模仿,开源软件也不例外。早在2004年7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发起了“中国开源软件推进联盟”,其宗旨是为推动中国开源软件(Linux/OSS)的发展和应用而努力,从实际工作来看,主要是围绕Linux体系来做的。

      另外有一股力量是开源中国,它成立于2008年8月,自称是国内最大的开源技术社区。2013年,开源中国建立码云平台。2017年9月17日,开源中国跟CSDN通过持有对方股份,形成了战略合作关系,将CSDN CODE平台的项目迁移到开源中国的码云平台。

      第三股力量是一些新参与其中的开源软件平台,包括2014 年2 月在深圳成立的Coding.net,据称是从开源中国的团队出来创业做的平台。工业4.0研究院也提供了一个针对“开源工业互联网创新生态倡议”的平台OpenII.cn,其目的是为了形成基于开源项目的工业互联网参考解决方案。

      总的来讲,国内的开源平台和社区并没有形成,这是由我国软件不强所决定的。与其他行业一样,国内一些热门的开源软件,大都是一些细分市场应用,不是主流的大市场应用。从开源软件平台来讲,国内也有诸多欠缺,虽然有部分企业提供了类似Github的源代码托管平台,但并未达到Github一样的活跃度。

      四、工业互联网开源工作的想法

      基于以上介绍的背景和情况,任何机构想推动工业互联网开源工作,都需要界定机构的利益和权力边界,否则,很难实现围绕“开发者”的工业互联网创新生态。

      2018年6月27日,工业4.0研究院联合翼络工业互联网(重庆)有限公司和重庆露云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发起了“开源工业互联网创新生态倡议”,其目的主要有两个:

      第一,基于“数字孪生体研究中心”(DTRC,Digital Twin Research Center),工业4.0研究院希望利用领先的开源软件,解决工业互联网领域的痛点,重点打造工业互联网的杀手级应用(Killer App),把智能资产管理(SAM,Smart Assets Management)的问题解决好。

      第二,工业4.0研究院过去五年多的开源软件跟踪研究,积累了一些研究成果,可以通过“开源工业互联网创新生态倡议”提出的方式,分享给行业人士,为中国开源软件发展贡献一部分力量。

      目前,工业4.0研究院和翼络工业互联网(重庆)有限公司与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AII,Alliance of Industrial Internet)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并愿意在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平台上,秉承开放包容的原则,围绕开源项目、数字孪生体等领先项目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